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3-20 11:08 编辑
脆弱的凶猛——吊《中国猛博》在香港出版
可喜的东西未必可贺,比如,中了头奖,虽然可喜,如果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那就危险得很,没什么可贺的。恰恰相反,可喜的东西,甚至往往可吊。比如,四川“土匪”冉云飞,他的博客入选了在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猛博:新媒体时代的民间话语力量》一书,可喜;但他提前在自己的博客上预告要因此去香港出席研讨会和新书发布会,结果导致自己本人像导弹那样,在成都机场被拦截,IP在四川的博客被关闭,则可吊。
其实,那本书也没有什么。该书的主编,香港大学教授陈婉莹,还是汕头大学的新闻学院院长,上世纪六七年代的进步青年,爱国爱到心痛;副主编钱钢更是大陆著名记者,原南方周末执行主编,未敢一日忘中国,就像他每天想喝粥一样。该书的编著者翟明磊也平和中正,理性温雅。入选的17位博主,连岳,艾未未,韩寒,许志永,冉云飞,老虎庙,李小乖,钱烈宪,罗永浩,长平,吴稼祥,杨恒均,沙叶新,曾金燕,张鸣,王小峰,翟明磊,虽然被称为“猛博”,但并不咬人;虽然有的头上有点刺,但玫瑰不也有刺么,怎么还送给情人?
猛博不咬人,那猛在那里?猛在较“真”上。较什么“真”?揭真相,吐真情,求真理。真的东西总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翻翻这本书就知道,入选这本书的博客,有不少已经打不开页面,好在有个香港,好在这本书的页面还可以打开。发布会上,有香港记者忧心忡忡地问道:“大陆背景的投资者正在扩大持有港台媒体股权,导致言论环境升温,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如果成功,华语世界还可能有言论自由吗?”我比她乐观,港台水温上升的同时,大陆的水温也在下降。
其实,博客写作者的凶猛是善意的。非民主体制下的政治互动模式按冲突烈度从高到低排列有如下几种:上山(像毛泽东那样山上打游击,群体暴力),上街(像86、89那样游行,群体非暴力无序事件),上访(个体非暴力无序事件),上诉(个体非暴力有序事件),上网(虚拟个体非暴力有序事件)。从上山到上网,冲突级别逐步下降,博客无论如何“凶猛”,对社会冲突所起的作用是降压,而不是加压。厦门PX事件和邓玉娇案的双赢结局,网络舆论功劳不没。多起诉,就可以少起义;多上网,就可以少上街。这个道理难懂吗?
有些地方执事不喜欢说真话吐真情揭真相求真理的网络言论,怕的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是怕公众,而是怕上级看到了自己的孔雀屁股。所以,越到基层,对网络的控制和打压越荒唐。他们并非不知道,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小麻烦不让找,就可能给党国惹大麻烦。他们不怕亡党,只怕丢官。
发布会上,编著者翟明磊说了一个故事:某人抓住了一只在飞的鸟,问一个孩子,“是死的,还是活的?”孩子知道,这样问问题,无论怎样回答都是错的,如果说是活的,他肯定把那只鸟捏死。既要救那只鸟,又不让他正确的回答,不是下一个判断,而是给他一个选择。于是,孩子回答说:“死活在你手中。”
今天的网络舆论,就是这只鸟。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问出那个著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