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
129 How time flies!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国大唐,定都长安。大唐王朝是世界公认的天朝强盛时代,7世纪鼎盛时期,势力曾经贯穿整个中亚沙漠,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出于天生的奴性,而并非所谓的遭到唐军“驱逐出中原”,朝鲜半岛的三国争先恐后的向唐朝称臣朝贡。
130 唐高祖李渊对半岛三国是平等对待的,册封高句丽王为辽东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为乐浪郡王,也就是说,三国都算是大唐所辖郡县,是天朝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还是那句话,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1 毕竟都受到了我天朝大唐册封的正规名分,三夫人对我大唐还是很守妇道的。但三夫人从来没停止过相互打闹,你攻我伐不亦乐乎。当时天朝大唐面对的最大威胁还是来自北边的突厥,至于后宫三嫔,闹就闹吧。
132 众所周知,大唐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等到李世民即位,高句丽容留王(建武)慑于天朝的咄咄气焰,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修筑长城,用时十六年,筑起了一道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总计千余里的长城。这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棒子的【三国史记】中均有记载。
133 在这里郑重提醒棒子吴可能教授,抛开高句丽是天朝民族不说,就算是棒子修过长城,也不过是这条“千里长城”,您所谓的“棒子修建了万里长城”一说,跟“高句丽就是高丽”一样,是赤果果的偷换概念。贵国妄图篡改历史,就如同您的名字一样:无可能~不可能!
134 贞观年间连年的征伐拓疆,天朝大唐全方位扩张,八面出击,四境皆平,唯独东北旮旯的高句丽依然蠢蠢欲动。经历过贞观之治的天朝大唐,在当时的地球上,比现在的老美都要NB的多。高句丽胆敢修长城,这不赤果果的挑衅嘛?两个国家势必一战了,地球人都知道。
135 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本姓渊,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姓泉,高句丽一代名将)暗杀了亲唐的高句丽荣留王,拥立高藏王。一边加强对唐的备战,在南面和百济联手欺负新罗。新罗危在旦夕之际,派王子到了天京长安哭求天朝主持公道。
136 新罗的这个王子姓金,叫春秋。哥之所以不嫌聒噪的讲出这个棒子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名字很妙:春秋,拆字便是禾火日三人。后来的战争中,天朝大唐爆掉高句丽,百济,倭国,助新罗一统半岛,正是:合伙日三人。
137 话说这新罗王子一哭二叫三上吊的,唐太宗慈悲为怀,便遣使诏告高句丽和百济停止攻打新罗。百济的棒子自然立即表示认错臣服,棒子一贯的奴性嘛。但泉盖苏文抗令不从,甚至扣押了大唐的使节。
138 唐太宗闻讯大怒,当即决定征讨高句丽。唐军远征高句丽,一则惩治叛臣,二则收复失地,三则援助藩国,可谓师出有名。没想到高句丽狗屎运,偏偏当年辽河水大涨,十万唐军不得渡,便罢了。泉盖苏文倒是挺会来事儿,遣使上贡白金谢师,唐太宗拒受,民哥纯爷们!
139 贞观19年(公元645年),也就是第二年,经过一年的准备,唐太宗率领精锐唐军御驾亲征,进逼辽东。在路上,唐太宗说,高句丽国土为“旧中国之有”,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趁朕还没有死,良将也都在世,抓紧收了吧。当然,隋朝的四次征伐也让天朝子民甚为纠结,所以唐太宗还说“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140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唐军远征高句丽,唐太宗就放话给薛延陀(天朝北边一个蠢蠢欲动的少数民(和谐)族政权):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啦,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吧!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有记载说,后来高句丽曾用厚利来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民哥纯爷们!
141 唐军陆军6万人,到达柳州之后,兵分两路渡过辽河,杀入高句丽境内。唐太宗率领教练组坐阵幽州远程指挥。
142 上半场3月,名将李绩(原名徐世绩,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又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就成了李绩了,当时的陆军司令)率先打破僵局,轻取玄菟城。唐太宗率教练组移阵北平,场上比分改写为1:0
143 上半场4月,李绩梅开二度,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场上比分改写为2:0
144 上半场5月,刑部尚书张亮(海军司令)锦上添花,他率领的4万3千水军分乘500战舰从俺老家山东渡海,攻克高句丽卑沙城,俘虏8千人。因水军不敢深入内陆,便固守卑沙城。场上比分改写为3:0
145 与此同时,李绩率军攻打重镇辽东城,数万高句丽军驰援。处于劣势唐军猛烈出击,以少胜多,大败高句丽援军,围住了辽东城。李绩上演帽子戏法,场上比分改写为4:0
146 很快,唐太宗率领教练组亲临辽东城下,攻城队员士气大振,连续围攻辽东城球门十天。唐太宗令将士们顺风烧城,守军大乱,辽东城破。唐军击杀1万多高句丽士兵,还俘虏了1万多士兵和4万多百姓。场上比分改写为5:0
147 唐军继续进攻白岩城,乌骨城派兵一万驰援。唐军仅用800精甲便将其击溃,6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场上比分扩大为6:0
148 唐军进逼安市城(今辽宁鞍山市),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20万大军(亦说15万,亦说25万)依山而营,抵御唐军。唐太宗令李绩率5千骑兵侧后翼包抄,长孙无忌率1万步骑兵正面迎击,双方杀的难解难分。
149 突然,唐军阵中闪出一人,身着白盔银甲,手舞方天画戟(非演义,史书上确有记载),左冲右杀,所向披靡。唐军士气大振,跟进掩杀,6万唐军大破3倍于己的敌军。
150 高句丽军死伤过半,高延寿率部投降,余众自作鸟兽散,高句丽举国震恐。而那个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兵,便是后来叱咤风云的大唐一代名将――薛仁贵,唐太宗言之“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151 【资治通鉴】上如此说道高延寿投降:“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斥曰:“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人等悉数释放。看我天朝总书记何等霸气!民哥纯爷们!
152 唐军带着7:0的悬殊比分进入下半场,7月,唐太宗率军开始攻打安市城,安市城在高句丽著名门将杨万春指挥下,坚壁清野,全队龟缩在禁区防守。唐军想尽一切办法和计谋,围了两个多月就是攻破不了安市城的球门。
153 话说那年奇冷无比,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唐军的马匹死了七八成。天寒地冻,补给匮乏,粮草将尽。劳师久困坚城之下,乃兵家之大忌。唐太宗打了一辈子的仗,深谙兵法,便决定班师回朝了。
154 这儿还有个小插曲,在撤退前,唐军曾陈兵于安市城下。唐太宗很佩服守城将士的英勇,特遣使者赠给守将杨万春白绢百匹,作为嘉奖。而杨万春率众守军登城跪拜,对唐太宗表示敬佩和谢意。这在整个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民哥纯爷们!
155 这个小插曲棒子也没有放过,被歪曲成唐太宗送白绢投降了(小白旗?)。天朝子民哭笑不得,我大唐天军围你城池而不下,要撤了还用得着“投降”么?棒子的YY啊,真不能用常理来推算。
156 我们来看一下全场比赛的数据统计:唐军攻占城池10座,斩首4万多级,掳获7万余户,自损几千唐兵(史称曰2千,或许不止,但唐军总共6万陆军,水军几乎没有损失,陆军一路横扫未尝败绩,能死多少呢),另损七八成军马(这是唐军最大的损失,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如此)。
157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我天朝谦虚之言,谁知棒子却在历史教材中写道:645年,高句丽在……等地的战斗中取得大胜,击败了被称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的数十万唐军。
158这在冷兵器时代百分之百的一场完败竟被棒子说成了“大胜”。且不说我大唐水陆两军不过10万众,敢情棒子眼里的“大胜”就是这个意思啊?倘真如此,那棒子岂不自古以来完“胜”至今?呵呵~天朝子民笑而不语~
159 这场战争在棒子的影视剧中,更是被大书特书了一番。前几年好几部韩剧大片被禁播,就是因为这段历史被篡改的过于严重,唐军各种大败自不必说,甚至于我们敬爱的唐太宗要么被射瞎左眼,要么被高句丽刺客刀捅腹部险些丧命,总之各种歪曲丑化,激起了天朝子民的极大愤慨。
160 对于这些明显的历史谬误,棒子竟然表示说:“历史剧不是纪录片,故事情节可能和历史记载有所差距,拍片主要是让年轻人看了产生自豪感。”为了你自己的自豪感,就去恶意篡改历史,丑化其他国家的民族英雄?去你MA的自豪感!
161 很多人质疑批评唐太宗对于高句丽的这次征伐,认为这是唐太宗晚年固执甚至“变得昏庸”的集中体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句丽在当时作为一个规范严谨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亦耕亦牧,民风剽悍,无疑是天朝极大的不安因素。大唐几百年的安定基业,谁又敢说不是托的唐太宗大举征伐叛逆的福?Freedom is not free
162 话说秦隋相似之处很多,都一统天朝,结束了长期的四分五裂。也正因此,秦始皇隋炀帝都过于自傲,好大喜功,毁灭了两个短命王朝。而接任的汉唐,几乎完全承袭了秦隋的制度,略加改善,便成全了千秋霸业,可天朝子民往往就忽视了秦隋的伟大。
163 剑桥名人录曾经做过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100名人的排行榜,大隋开国皇帝文帝杨坚赫然在列,大唐皇帝却无一上榜,想想正是这个道理。唐因隋制,甚至哥一直认为隋炀帝跟唐太宗颇有相似之处:世家出身,少年成名,光芒遮兄,深得母爱,才艺超群,军功盖世,弑兄逼父,征战拓疆……当然,都曾大举征伐高句丽而不遂其志。
164 不过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既便暮年固执,比之隋炀帝在高句丽撤军时令人大失所望的表现,民哥依然没有丧失他赖以一世英名的理智:他一路身披普通士兵的破衣敝裳退回天京长安,并把绝大多数高句丽俘虏释放。最重要的,他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采纳了大臣们一开始建议的正确战略,为以后灭亡高句丽奠定了基础。民哥纯爷们!
165 唐太宗回天京后对高句丽采取的策略,其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便是不断以小规模兵力突袭骚扰,不断消耗高句丽的国力。高句丽不比大唐,几年下来困敝不堪。唐太宗得以将精力集中到了当时更大的威胁:薛延陀。
166 公元646年,大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联军灭了薛延陀,唐军又开始为征伐高句丽做准备了。这年五月,高句丽遣使谢罪,并献上了两个大美女。唐太宗没有接纳,把两位美女送了回去。注意哦,从这次高句丽开始,后来的新罗,高丽等等各个王朝,棒子们都善打美女牌,美女的进贡成了棒子国苟延残喘千余年的重要保障。
167 在这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唐军多次成功袭扰高句丽,胜果比较大的有:公元647年,牛进达和李绩(徐世绩-李世绩-李绩,前面做过详细的名字来源介绍,还有人不清楚李绩是谁,好吧,徐茂公,这下知道是谁了吧?诸葛亮级的小半仙啊)率军分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168 公元648年,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就在这一年,唐太宗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并命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裕储好粮食器械在三山浦、乌胡岛。同时,30万水陆大军开始集结,准备在649年一举灭掉高句丽。
169 历史总是让人扼腕。我们敬爱的邓爷爷倾尽心血和智慧,赢得了香港的主权,自己却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连年征伐,志在必得的唐太宗,在30万大军蓄势待发之际,也没能看到高句丽灭国一刻。公元649年7月10日,天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天可汗唐太宗驾崩含风殿。
170 唐高宗李治即位,定国号永徽,谨遵太宗遗志,天朝君臣萧规曹随,太平盛世,颇有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当然,唐高宗最大的心愿便是遂太宗遗愿,灭掉高句丽,奈何即位不久,西突厥便开始叫嚣。想我天京在长安,相比较东北那旮旯,还是西突厥威胁大些。
171 从此唐高宗连年征伐西域,对于高句丽呢,顶多发个帖子谴责一下,根本无暇东顾。一直打到657年,苏定方大破西突厥,一直追到现在的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把西突厥老大捉了回来。西突厥亡,大唐版图也达到了鼎盛。
172 公元654年,天朝子民的老朋友金春秋成功继任,成为了新罗国的第二十九代君主。大家应该有印象(“合伙日三人”嘛,这名字取的多有预见性),642年曾来天京长安求援。一个外国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跑到天朝哭哭啼啼,这是什么精神~
173 公元655年,新罗再次告急,36座城池先后被高句丽百济联军攻下,告急文书如雪花般飘往天京长安。可此时西突厥未灭,天朝腾不出手来全力相助,只得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统率援军在北边牵扯高句丽,围魏救赵。
174 5月天朝援军渡过辽水,在辽东贵端水附近大破高句丽军而还。658年6月,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11月,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当然,这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当时天朝周围不安份的政权多了。
175 公元659年年末开始,百济也加强了对新罗的攻势。唐高宗意识到,仅从高句丽背后牵扯,解决不了半岛危局,于是开始对新罗全面援助,并调整战略把矛头对准了百济,决定联手新罗先灭百济,然后南北夹击高句丽。
176 公元660年3月,天朝大唐水陆别动队13万精甲,从俺老家山东城山(今烟台)启航渡海,自熊津江(今锦江)口登陆半岛,直捣百济首都泗比城,新罗5万棒子由东往西夹击。百济毕竟是纯种棒子,不比高句丽。天军一路拿下熊津江口,白江口等战略要地,沿江而上,三天就消灭了泗比城外的棒子,斩首万余。
177 棒子倒是内战内行,负责夹击的5万新罗棒子愣是被百济名将阶伯领着5千棒子杀的伤亡惨重~当棒子遇上棒子,就像是一张餐桌,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
178 当然,棒子都是小打小闹。麦迪文一作弊,联盟部落棋盘上立马分出胜负。我天朝一插入,半岛局势立马明朗起来。公元660年7月,天军攻克百济首都泗比城,百济国亡,旋即分兵10万北上,剑指高句丽。
179 百济虽然亡国,但是依然有很多遗老遗少图谋不轨,此时的百济棒子再一次奴性爆发,引狼入室,他们又去倭国请鬼子帮忙啦。为了保住在半岛的势力(叛唐的百济转向倭国朝贡,棒子天生的奴性啊~大悲剧),当然,顺便想缓解下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倭国决定出兵半岛。
180 当时的倭国天皇,甚至带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移驾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倭国与天朝面临首次碰撞。这要搁现在,哪怕再上去一百年,都是火星撞地球,可在当时,小小倭国胆敢挑战全球第一的大唐帝国,连个月亮撞地球都算不上,顶多算个小流星罢了。
181 纵观历史,倭国一向如此自不量力,好吧,说得好听点,不畏强敌。无论是我天朝的大唐,大明,还是俄帝,苏帝,美帝,倭国总是毫不畏惧,纵是以卵击石,也要做一个有骨头的硬蛋。
182 其实提到倭国,比之棒子,哥倒是还有些许敬重。倭国受我天朝文明滋润不亚于棒子,但倭国的鬼子们是极其诚恳的深以为荣。在天朝子民熟知的遣唐使之前,倭国便曾派遣过4次遣隋使,认真学习天朝文化。
183 上至国体律令,下至文艺衣饰,倭国先祖莫不照搬天朝体制,整个社会文明凭空跃进千年。哥最为敬重倭人的一点就在此了,没有太多的迂腐顽固,凡是比自己先进的,就一定要包纳吸收。正因如此,上个世纪末东亚衰落而为西方列强鱼肉之时,虽说各国纷纷变法以图自强,唯有倭国算得成功,率先强盛起来。当然,这是后话。
184 又扯远了,哥继续说棒子。公元661年4月,经过充分准备,天朝大唐再次大举征伐高句丽。本来唐高宗很想效仿父皇唐太宗御驾亲征(苏定方、契苾何力和任雅相等本来都是各道的行军大总管,后来降成了行军总管,可见当时唐高宗多想亲征啊),但大臣们不赞同,主要是武则天不同意(当时武则天三十多岁哟~如狼似虎的年纪~哥没在暗示什么吧~)。
185 契苾何力(唐代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任雅相,萧嗣业等6道(唐太宗分天朝为10道,后渐增设,行政地位跟今天的省差不多)大军以及各路胡兵十余万渡过辽水深入,一代名将苏定方率精锐唐军4万4千人从百济故地出发,南北夹击高句丽。
186 战争一开始高句丽便开始龟缩,北线收缩至鸭绿水,南线收缩至浿江。这说明高句丽也汲取教训了,前几次战役高句丽都曾与唐军大规模野战,各种惨败,每每都通过固守坚城才得以保全,再考虑到唐军的补给困难不得久战,所以高句丽这次干脆上来就玩龟缩。
187 唐军并不知道高句丽已龟缩,依然谨慎行军,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直到8月份唐军才跟高句丽军打了一架,南线的苏定方于浿江大破高句丽军,进而包围高句丽首都平壤。
188 9月,北路唐军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趁结冰渡过鸭绿江,大败泉盖苏文的次子男生所率的数万精兵,斩杀3万人。高句丽北军主力覆灭,门户大开。南北两路唐军即将会师平壤,形势一片大好。
189 鬼知道,高句丽各种狗屎运,铁勒诸族突然犯唐,契苾何力被迫火速回师平叛,北路唐军被调走大半。南边苏定方围了平壤都俩月了,押送粮草的新罗棒子却依然没能杀过来会师,唐军缺粮十分严重。大悲剧啊,棒子就是棒子,真不堪大任啊。
190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到了12月,“高丽国寒极浿冻”,唐军“抱膝而哭”,但“云车、冲輣鼓钲吼然”,依然在艰难的攻城。留守百济旧地的唐军,顶着百济残余势力的反扑,开始艰难的往平壤送粮。
191 哥之所以不嫌聒噪的讲的这么详细,是因为棒子一直把这次运粮行动当作他们的一件大功,在【三国史记】里对此反复宣传。哥笑而不语,我天兵天将挨饿受冻还不是因为您没有及时完成会师任务?到头来帮着运了粮竟然还敢抢功邀赏~拿什么拯救你我得棒子~
192 苏定方率军一直围到第二年(662年)的2月也没能攻破平壤城(貌似唐军的攻坚战一直不如野战NB啊,悲剧~)。此时东北那旮旯天寒地冻的,尤其庞孝泰所率沃沮道的唐军都是咱岭南的兄弟,从没见过雪的。唐军便开始计划撤兵了。
193 刚好任雅相又去世,唐军一片混乱,泉盖苏文瞅准时机,突袭唐军,庞孝泰所率沃沮道军全军覆没,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力战而亡,全部殉国,唐军损失过万,而平壤依然坚不可摧,苏定方只得率军回国。悲剧啊~
194 “661年,唐朝再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第二年2月,高句丽军歼灭了唐朝的主力军,粉碎了唐朝的侵略野心。”这是韩国教科书上的内容。哥之所以如此详尽的描述这场战役,就是为了让大家底气十足的笑而不语。棒子啊~呵呵~
195 当时南部百济棒子名义上虽已亡国,但倭国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各地反动武装也非常多。据【旧唐书刘仁轨列传】记载,唐高宗诏令海军司令刘仁轨,让他从平壤撤军后与新罗棒子会合。倘若新罗棒子希望天军协防呢,就给他个面子,“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
196 当时天军将士常年征战异土,思乡心切,但刘仁轨客观细致的分析认为:要灭高句丽,必先灭百济。若现在回国,百济定当死灰复燃。而且百济首领们貌合神离,天军大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于是一面“分兵据险,开张形势”,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唐高宗“知其有成”,便默许了。
197 百济残军都认为唐军孤城无援,即将撤退。【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记载说,当时百济棒子甚至很开心的跑来问道“大使等何时西还,当遣相送。”公元662年7月,趁百济棒子们防备松懈,天军突袭,先后攻破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又与新罗棒子联兵攻克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城,终于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
198 正如刘仁轨所预料的那样,百济棒子丢了要塞,果然内讧了,一番窝里斗后,开始遣使高句丽和倭国乞师援助。刘仁愿遣使归国报捷,同时也请求派兵增援。高宗得知倭国出兵百济,便派熊津道行军总管孙仁师从俺老家山东征调了7千人增援。
199 公元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大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万7千余鬼子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而后倭国不断增援,鬼子在半岛的总兵力一度达到了4万2千余。9月,孙仁师带着俺7千山东父老与刘仁轨会师熊津,唐军士气大振,准备将棒子鬼子一锅端了。
200 之后便发生了历史上天倭首次战役――著名的白江口大战。对于这场战斗,天朝史书记载的相当简略,反倒是倭国史书记载的极为详尽,哥只能在【日本书纪】之类的倭史中回顾那场大战,这也表明当时的倭国在我天朝子民眼中根本不值一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