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爱吃鬼
孟子是爱吃鬼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你可以不做爱,但不能不吃,禁欲可以很久,但禁食最多几天--基本上,找寻、保存、制造,食物的种种变化,利用资源乃至于再造资源,基本上就是人类的文明史之一,从茹毛饮血到畜牧、从打猎捕鱼到农业(1),在外部上,有所谓的「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就是说,要先吃饱了才谈其它建设,当一个人没饭吃没衣穿的时候,喊再多的自由民主都是屁,「吃饱」是幸福的最低限度;若以内部来看,人最初考虑的只能是吃饱的问题,(用餐)环境、气氛、食物选择、视觉享受、乃至于料理东西军、中华小厨师等等,都是吃饱以后才考虑的事,也唯有先填饱肚子,不再担心有今天没明天,生活才有再创造的可能。
既然吃饱这么重要,那古人是怎么吃呢?我们看甲骨文的「食」字(见图),食器上面有个盖子,也许有保存的意思,别种写法旁边还有几个点,代表火,用火烹煮。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晚商的东西,当然周朝也有一些,但目前发现的数量实在不多,跟商朝相比更是远远不如。热腾腾、香喷喷的「食」,反应了商人在好酒好鬼之外,对于食的追求似乎也开始发芽,例如「簋」与「簠」便是一种盛饭的容器(2),到了承先启后、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簠簋」便成一种合称,不过这种青铜制造的器具似乎只限于贵族使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以竹、木、陶器为主。
饮食之法,饮食之乐,又有哪些方法、又有多乐呢?前者如《礼记.内则》或《周礼.天官冢宰》;后者如《楚辞》的〈招魂〉〈大招〉、《诗经》的〈小雅〉等等,都有很多很丰富的记载。
从外部看,吃饱才能谈建设,但反过来想,一个政治清明、让人民安心吃饭的政权,才是真正受人民欢迎的国家,两者的息息相关反映在古人的言行中,不外乎向国君表示肚烂,说是人民吃不饱啦、你要小心啦,或是年年丰收年年有余,干得不错值得夸讲赞你几句拍拍马屁等等,但更多的情况是作为一种「劝戒」,是前者的引伸,意谓:如果你不怎么做,人民就会没饭吃,没饭吃就会没宋,没宋就会送你一桶汽油跟一只番仔火,让你死得很难看,不是亡国就是亡命;相反的你如果照着做(通常劝戒者都会提出一套方案),那好,天下太平无事,人民吃饱饱闲闲没事,你抱女人玩女人通通没事,皆大欢喜。政美政恶,完全表达在吃饭之上,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便说:「〈天保〉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是其政和也,乱世之政教与民心乖戾,民怨其政教所以忿怒,述其怨怒之心而作歌,故乱世之音亦怨以怒也,〈蓼莪〉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怨之至也 」,贾公彦亦有相同的看法。(3)
吃与政治发生暧昧的关系很早,早得超乎我们想象──从「鼎」这个字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渊源,当古人放弃石煮法、竹煮法(4),不再直接以食物投入火里,间接烧食法发明之后,「鼎」便应运而生,甲骨文的「鼎」是或圆或方有身有足的坎具,把石块架于锅底,利用支脚支撑,连接起来便成了鼎,鼎由三支脚改良为四支脚,为得是保持平衡与移动方便,煮食的方法有烧、蒸、温。
鼎除了饮食之外,还有政治上的象征,如我们熟知的传说「禹贡九州岛岛」(《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岛岛」),《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王问王孙满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因为鼎的意义非凡,又有「重器」之称,所以「古者伐国迁其重器」,秦汉以后,也许鼎已不用来煮食、或是鼎的改良青出于蓝,今非昔比,鼎的政治象征性已大于煮食的实用性,代之的是一种「正统」或是「祥瑞」的意义,所以秦始皇有泗水捞鼎、汉武帝也有因发掘古鼎而改元(元鼎)的记载──「鼎」已经完全的政治化了。
前已言之,「吃饱」是任何发展的必要条件。政治与饮食的藕断丝连,在许多思想家与文献里都可以看到,孟子便是其中之一,孟轲,字子舆,邹国人,最有名的政治思想便是义利之辨,他不但辨,还好辩──虽然他说这都是不得已的。孟夫子很有趣,他常以许多理论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但这些理论的修辞意义往往大于逻辑推理,像他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方面他离孔子的时代只有百余年,一方面周朝建国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怎么算他自己都不符合五百年这个数目,不过孟老不以为意,还是有一套自己的说法:「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说到治国平天下万世开太平,他老人家还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话说回来,孟子还是有酷酷的一面,套句现代的话,「这是一定要的啦」!他见梁惠王,觉得他还是个样子,还肯跟他说些义利之辨、仁者无敌、率兽食人有的没的;梁襄王则望之不似人君,说了也是白搭,干脆劝他少杀人也就是了。
《孟子》一书的发展在宋朝是个关键,由子书罩杯升级成经书,南宋的大儒朱熹还把它编进《四书》里,再由经书进步发展成为教科书,一直走红到现在,大红特红,红得发紫。
孟子常以饮食比喻政治,或是以政治附会饮食,这类修辞比拟的记载很多,有内部、也有外部,内外相维,表里合一,合得麻麻麻,固然也有许多是修辞意义大于逻辑推理的,但修辞源自于思想,要怎么想才会那么说(写),你看到一个美女,不先想到她水汪汪辣呼呼,而是想到上她一次多好,这就代表你的想法类型,想法产生说法(甚至是做法),孟子的饮食-政治、修辞-思想亦如是,试看以下举例:
◎说明、譬喻、选择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 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 曰:「王公之尊贤者也」(用饮食来譬喻尊贤的方法)
「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 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
◎劝谏、善政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 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以上只是概略举例,还有许多其它的衍绎,例如孟子常有「养其大」「养其小」的说法,不管是养人还是被养,都不可以只停留在满足口腹之欲,更应该要有养志、养仁义、养礼、养其大者的体悟,又例如论食与礼的关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又或者论食与尧舜之道「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
逯耀东曾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找出崔浩《食经》的大部份记载,参杂其它史料而写成〈《崔氏食经》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探讨当时胡汉杂揉的社会形态。要知道,文化是一种活生生、有血有肉、可能活泼也可能僵化的现象特质,没有什么一定的体跟用,饮食习惯是里头最基本的底层特质,衍生出来的范围很广泛的,《崔氏食经》便充份反映这种现象──胡汉杂揉的北朝、崔浩力图再造士族政治的环境。饮食之于生活、社会的重要,由此可见。--那孟子又是如何呢?以政治思想史来看从孟子的言论,毋宁就是一种「饮食政治学」,吃饭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有没有比它更重要的?除了自愿饿死自愿牺牲之外,「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它面前、在它身后,什么政治、性爱、学术、社会,通通都是余事,昔人所言,今有同慨,这种以「吃」为发挥的思想史,真是有趣极了。
注释:
(1)打猎需要的时间很长,如果能把野兽固定一地,渐成家禽,省下的时间很可以去做其它发展,如观察野生值物的生长。资源如果允许的话,对畜牧而言,逐水草而居的总不如固定于一地来得方便。而农业的发展更有助于畜牧所需的饲料,畜牧也许早于农业,但更多的畜牧却是农业发展以后才驯养成功的。可参许进雄,《中国古代与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页七二~七三
(2)同(1),页二二七~二四二。「商周的坎具有鬲、甗、鼎、甑、釜、杜。盛食之器有簋、簠、豆、皿、俎。盛酒之器有尊、彝、壶、卣、罍」
(3) 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自序,「命大诗陈诗,以观民风俗」──引有贾公彦的疏:「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诗辞亦恶;观其诗则知君政善恶。故〈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是其政和;若其政恶,则〈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是也」
(4) 石煮法:洗净石块并且烧红,然后投入以槟榔或椰子的叶片或树干折迭的船形容器,里头盛水与食物,利用水传递热度以烫熟。
竹煮法:竹子挖洞,放水与食物,封口,然后以火烧烤。
二00四年七月十二~十三日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改
参考书籍(不分先后)
《诗经诠释》 屈万里
《孟子》
《风俗通义》 应邵 王利器/校注
许进雄《中国古代与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龚鹏程《生活的学问》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 ???什么啊,看不懂 人类文明建立在“吃”这个字眼上,即“食为万元之本”。。。 寫這篇文章的才是愛吃鬼, 看《孟子》竟然只懂留意與吃有關的
[ 本帖最后由 狂~劇情狂 于 2008-7-24 22:13 编辑 ]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你可以不做爱,但不能不吃,
开场很牛B:L
我记得易中天的品三国里有个
东方人的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人的文化的做爱做出来的
那么根据这句,可以断定,孟子绝对是东方人,而且是中国人:D :lol 狂说有理 原帖由 江南幻竹 于 2008-7-24 10:52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孟子是爱吃鬼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你可以不|做爱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字可真囧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