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本文系转帖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 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 古 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闻天 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 朱 德 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 周恩来 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 云 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 发 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凯 丰 28岁
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乘 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 叶剑英 37岁
政 委 陈 云 29岁
第一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彭雪枫 27岁
第二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罗 彬(后为何长工)
第三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武 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
第四梯队 司令员 陈 庚 31岁
政 委 宋任穷 25岁
3、 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 林 彪 28岁
政 委 聂荣臻 35岁
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 32岁
参谋长 左 权 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 邓小平 30岁
保卫局局长 罗瑞卿 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 李聚奎 30岁
政治部主任 谭 政 27岁
第1团 团长 杨得志 24岁
第2团 政委 邓 发 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 刘亚楼 23岁
第4团 团长 耿 飙 24岁
政委 杨成武 20岁
第5团 政委 赖传珠 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 彭绍辉 28岁
政委 肖 华 18岁
4、 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 彭德怀 36岁
政 委 杨尚昆 27岁
李富春 34岁
参谋长 邓 萍 26岁
第四师
师长 张宗逊 26岁
政委 黄克诚 32岁
第五师
师长 李天佑 20岁
政委 钟赤兵 20岁
第10团 政委 杨 勇 22岁
第11团 政委 张爱萍 24岁
政治处主任 王 平 27岁
第12团 政委 苏振华 22岁
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 董振堂 39岁
政 委 李卓然 35岁
参谋长 陈伯钧 24岁
第十叁师 政委 朱良才 34岁
6、 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 刘少奇 36岁
军团长 周 昆
政 委 黄 苏
参谋长 张云逸 42岁
7、 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
军团长 罗炳辉 31岁
政 委 蔡树藩
参谋长 郭天民 29岁
注:
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
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
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注:由红五军团改编为红五军和由红九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一部改编的红三十二军随左路军
编入红四方面军,大部损失在西路军的宁夏战役上,少部约1000多人到达陕北。)
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 贺 龙 38岁
副总指挥 肖 克 26岁
总政委 任弼时 30岁
副总政委 关向应 32岁
参谋长 李 达 29岁
1、 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
军团长 贺 龙(兼)
政 委 任弼时(兼)
副政委 关向应(兼)
参谋长 李 达(兼)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31岁
第四师(下辖第10、11、12团)
第五师(下辖第13、14、15团)
师长 贺炳炎 21岁
第六师(下辖第16、17、18团)
政委 廖汉生 23岁
第18团 政委 余秋里 20岁
2、 红六军团(下辖第16、17、18师)
军团长 肖 克 26岁
政 委 王 震 26岁
参谋长 谭家述 25岁
政治部主任 夏 曦
第十六师(下辖第46、47、48团)
第十七师(下辖第49、50、51团)
第十八师(下辖第53团)
注:
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22日至宁夏的兴
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行16000里,转战湘、鄂、川、黔
、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出发时共21000人,
剩13300余人。
三、红四方面军(下辖第4、9、30、31、33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 张国焘 37岁
总指挥 徐向前 33岁
副总指挥 王树声 29岁
政委 陈昌浩 28岁
政治部副主任 傅 钟 34岁
1、 红四军(下辖第11、12、13师)
军 长 王宏坤 25岁
副军长 许世友 29岁
政 委 周纯全 29岁
第11师 师长 陈再道 25岁
第12师 师长 张才千 23岁
2、 红三十军(下辖第88、89、90师)
军 长 程世才 22岁
政 委 李先念 25岁
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22岁
3、 红31军(下辖第91、92、93师)
军 长 王树声(兼)
4、 红九军(下辖第25、27师)
政 委 詹才芳 27岁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26岁
5、 红叁十叁军(下辖第97、98、99师)
军 长 王维舟 47岁
注:
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8日同一方面军在会
宁地区会师。历时近1年半,曾叁过草地,转战川、 康、甘3省。 出发时为8万余人,剩33000人。
四、红二十五军(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军 长 程子华 29岁
副军长 徐海东 34岁
政 委 吴焕先 27岁
一、红一方面军:
1、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辖三个师。
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
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2、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三个师。
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为彭雪枫、张宗逊),政治委员黄克诚;
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
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
3、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两个师。
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谢良;
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
4、第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中央代表刘少奇,参谋长唐浚,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第二十一师、二十三师。
第二十一师
第二十三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
第九军闭: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
第三师
第十四师:师长因子昆,政治委员王开湘。
5、军委直属队: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党中央、中央政府、供给部、红大、军委二局等。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宗逊(后为张经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
6、三四年十月二日决定组建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失利)。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三十四师和第十军南下的独立团;
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会师后编为红十军团,军团首长:寻淮洲、方志敏。后作战失利,少数部队由粟裕、刘英等率领,经历了漫长的南方游击战争,抗战时期编入新四军。
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
1、红二军团开始长征时编制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
第七师:师长汤福林(后为叶光吉),政治委员盛联均;
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宋盘铭;
教导团(由独立一师一部编成):团长卢冬生、政治委员关向应(兼)。
2、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辖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后为吴正卿),政治委员王震兼(后为苏杰),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
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因病,后改邝朱权代理),政治委员甘泗淇,副师长彭辉盟,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
三、四方面军的编制序列是: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纯全。辖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共五个军。
1、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周纯全,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
2、第9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下辖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七师;
3、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
4、第31军王树声兼军长,下辖:第九十一师、第九十二师、第九十三师;
5、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下辖第九十七师、第九十八师、第九十九师,
全方面军总计正规部队十一个师、三十三个团,连同妇女独立团,红军学校、机关、兵工厂等,共十万余人。
四、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
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五、陕北红军:(刘志丹、谢子长)
红二十六、二十七军
六、长征后留下的地方部队:
1、红军长征后留下的中央苏区各省军区独立师、独立团。成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项英任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和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斗争。
闽西红军第8、第9团和游击队(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
2、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委,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
3、琼崖红军游击队(冯白驹)
4、湘赣苏区地方武装5个独立团;
5、闽浙赣苏区的红军第30师及地方武装1000余人;
6、红10军团转至浙南的余部组成的挺进师(粟裕、刘英);
7、湘鄂赣苏区红军第16师和游击队。
唉,都这么年轻。。。36的掩面飘过 qs 发表于 2015-7-2 12:19
唉,都这么年轻。。。36的掩面飘过
大叔莫伤心,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165:}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5-7-9 10:42 编辑
二万五千里长征溯源
众说纷纭的“西进”“西征”
1934年秋,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连遭失利,根据地日益缩小。危急关头,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目前,大多史著和史学家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瑞金称为“长征开始”,甚至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事实上,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开始时,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2、红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称为“长征”。甚至为了对敌斗争的宣传需要,红军总政治部还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反攻”。到了12月1日,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在给红1、红3军团的电报中,把红军的行动又统称为“西进”,此后一段时间,“西进”在较大范围内被用于代称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1月,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王明在莫斯科的一次讲话中,把红7和红6军团在1934年夏季进行的战略突围称为“长征”。按可查证文献记载,这是首次使用“长征”一词。但是,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局部红军的战略突围,并非是对广义上红军主力正在实施的战略大转移的称谓。由于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设在上海等地的大功率电台均遭破坏,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已完全中断,远在莫斯科的王明并不知道中央红军已开始战略大转移,而国内红军也不可能知道王明在莫斯科使用了“长征”的提法。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仍把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有意思的是,共产国际个别文件,还把1936年远在东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抗日联军,为打通与红军主力的联系所进行的两次异常艰苦的西进作战,也称为“西征”。
“长征”一词的确定
直到1935年6月,为迎接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当时的《红星报》于6月10日发表了博古的署名文章《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把红军的行动称为“长途远征”,开始有了“长征”的初步概念。12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起草的,写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中指出:“西征军(指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最早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7月10日,《红星报》在“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的社论中,开始使用“长征”一词。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沙窝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开始在重要档案文件中采用“长征”的提法。同年9月12日,为解决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所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把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称之为“二万余里长征”。然而,由于会议内容当时仅传达到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长征”一词并没有在红军中广泛传播和使用。
俄界会议后,党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主力1、3军团继续北上,攻占天险腊子口,9月18日到达甘南哈达铺。在当地关帝庙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号召红军指战员克服困难继续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他说:“经过二万多里长征,久经战斗、不畏艰苦的红军指战员们,你们一定能以自己的英勇、顽强、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以往的战斗经验,来战胜一切困难!”坚持记日记的红1团团长邓华、红5团政委肖锋、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等人,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后,便在后来的日记中开始使用“长征”这一新名词。毛泽东的此次讲话使“长征”一词深入到红军指战员的脑海里,并得到广泛传播。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认同
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在象鼻子湾向红军直属部队发表讲话时又说:“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未有过的长征。”28日,中共中央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中再次指出:曾经派遣了自己的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然而,受当时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长征”的概念还没有包含整个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也没有被红军各部队统一使用。甚至到了1936年7月6日,任弼时在给中央的电报中依然称红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为“远征”。因此,把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统称为“长征”,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认同和宣传。
1936年8月,为宣传长征,扩大红军在国内外影响,根据毛泽东等人的提议,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长征记》,号召所有参加过长征的同志撰写回忆文章,并于1937年2月编辑完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使整个红军战略大转移被统称为“长征”的概念得到全党全军进一步认同,并在以后得到了广泛宣传。曾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上将,建国后还专门写下了广为传唱的著名诗篇《长征组歌》。
与此同时,当时国内外进步报刊也对红军长征做了不同程度的宣传。苏联在1936年初出版的《共产国际》上发表了陈云的《英勇的西征》一文,专题介绍红军长征前期的部分英雄壮举。1937年7月5日,由夏丐尊、叶圣陶主编的《月报》刊载了名为《二万五千里西行记》的文章,引起了国统区广大读者的关注。曾亲临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和中央红军的长征。该书于1938年被翻译成中文,以《西行漫记》为名在上海出版,在国统区进步人士中产生了极大反响,使红军长征传奇般的英雄事迹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红军“长征”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由此逐渐成为代表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专门词语,为国内外人士广泛接受和使用。
“二万五千里”如何计算而来?
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程,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如前所述,长征中,有些红军干部一直坚持写日记,尤其是肖锋,他的日记对红军长征的记叙最为完整详细。这些日记内容既包括长征过程中每天的天气、行军路线、作战行动、人员伤亡、弹药消耗以及缴获、俘虏等,也包括当天的行走路程、所到地点等等。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对长征进行了初步总结,长征的总路程就是根据所有这些日记的路程记载,逐一汇总计算出来的。
1935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两次明确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先后在吴起镇和象鼻子湾发表讲话说:“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根据红1军团(军)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毛泽东关于长征路程的提法,得到党中央和红军领导的充分肯定。11月13日,中共中央正式明确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紧接着又在《抗日救国宣言》中,再次明确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论断。随后毛泽东又在12月27日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从此,中国革命历史上就正式有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概念。随着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著名诗篇,和后来的《八路军军歌》“铁流二万五千里”,以及《人民军队忠于党》歌中“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的传唱,“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至今。事实上,人们所公认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程,仅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据史料统计,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中,先后离开原有根据地进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5支,各部队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红军各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的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第一支是由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7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赣东北转战,11月进入闽浙赣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1935年1月遭敌重兵包围在怀玉山失败,余部在闽浙边坚持游击战争,行程数千里。
第二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保安县的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向西转战,1935年9月18日到达陕西延川的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15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四支是红2、红6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地区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以东的兴隆镇、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第五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离开川陕苏区,由彰明、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后几经转战于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红军5支长征部队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而二万五千里只是其中红一方面军的基本路程。有的部队远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如1935年8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第一次会师后混编为左、右路军,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率编入左路军的红一方面军第5、第9军团,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又三过草地和雪山。因此,他们的长征路程实际走了三万五千里。朱德后来在讲话中也说道:“长征二万五千里,我个人却多走了一万里”。
如今,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成为人们对红军长征约定俗成的称谓。以至于后人以为长征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二万五千里长征也逐渐具有了人们追求真理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象征之意。如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今天的中华子孙应该为这段红色的历史骄傲: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创了人类史无前例的长征壮举,并缔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5-7-2 14:01
大叔莫伤心,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
糕,实在是搞!{:38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