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8-27 11:01 编辑
手段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那些反对买铁甲舰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李鸿章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1875年,李鸿章一口气买了8艘蚊炮船。
蚊炮船是一种小型炮艇,是伦道尔设计的,也叫伦道尔式军舰,翻译成中文,叫做丹炮船、也叫根驳船,或者根婆子。蚊炮船是李鸿章取的名字,在所有名字中,这个是最传神的。
这种炮艇最大的特点是船小炮大,就像蚊子,虽然个头小,但是叮上一口也不好受。李鸿章为什么突然对这种船感兴趣了呢?
因为便宜。船小,排水量不超过500吨,造价就低。8艘蚊炮船,总共只用了106万两白银,比一艘铁甲舰还要便宜得多,李鸿章这点钱还是拿得出来的。既然大家反对买铁甲舰,那就舍大就小吧。
蚊炮船开回来之后,李鸿章后悔了。
他发现这种头重脚轻的军舰,海浪大一点就摇摆不定,加上船头火炮太大太重,根本不协调,弄不好就翻船,根本就打不了海战。
但是别人不知道,比如南洋大臣沈葆桢和福建巡抚丁日昌眼红北洋有了这么先进的军舰,于是请求李鸿章帮他们也订购几艘,总理衙门也表示了同意。
按道理,李鸿章此时应该告诉他们蚊炮船不行,你们不要再浪费银子了。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忍住了。
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权衡,李鸿章最终做出了一个违心的决定,他不但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大讲特讲蚊炮船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先进。
怎么这个人品呢?明知不行,还要推销,这也太不地道了吧!
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李鸿章也不想做这么“缺德”事情,但是他没有办法,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他知道自己应该说真话,否则既浪费了银子,又买不到真正的军舰,害了同僚,害了国家。
但是他不能说,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购买军舰的人又会跳出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集体轰炸,朝野上下就会极力抵制进口军舰,从此以后,别说铁甲舰,恐怕一蚊炮船也买不成了。
不但不能说真话,还必须推销蚊炮船,只有掀起一股进口热,这样才能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铁甲舰买回来。
我不是一个道德模范,我是一个政治家。
政治家就不能感情用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包括自己的荣誉,背负一些别人的误解,甚至谩骂,是有必要的。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我的苦心
手段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那些反对买铁甲舰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李鸿章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1875年,李鸿章一口气买了8艘蚊炮船。
蚊炮船是一种小型炮艇,是伦道尔设计的,也叫伦道尔式军舰,翻译成中文,叫做丹炮船、也叫根驳船,或者根婆子。蚊炮船是李鸿章取的名字,在所有名字中,这个是最传神的。
这种炮艇最大的特点是船小炮大,就像蚊子,虽然个头小,但是叮上一口也不好受。李鸿章为什么突然对这种船感兴趣了呢?
因为便宜。船小,排水量不超过500吨,造价就低。8艘蚊炮船,总共只用了106万两白银,比一艘铁甲舰还要便宜得多,李鸿章这点钱还是拿得出来的。既然大家反对买铁甲舰,那就舍大就小吧。
蚊炮船开回来之后,李鸿章后悔了。
他发现这种头重脚轻的军舰,海浪大一点就摇摆不定,加上船头火炮太大太重,根本不协调,弄不好就翻船,根本就打不了海战。
但是别人不知道,比如南洋大臣沈葆桢和福建巡抚丁日昌眼红北洋有了这么先进的军舰,于是请求李鸿章帮他们也订购几艘,总理衙门也表示了同意。
按道理,李鸿章此时应该告诉他们蚊炮船不行,你们不要再浪费银子了。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忍住了。
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权衡,李鸿章最终做出了一个违心的决定,他不但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大讲特讲蚊炮船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先进。
怎么这个人品呢?明知不行,还要推销,这也太不地道了吧!
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李鸿章也不想做这么“缺德”事情,但是他没有办法,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他知道自己应该说真话,否则既浪费了银子,又买不到真正的军舰,害了同僚,害了国家。
但是他不能说,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购买军舰的人又会跳出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集体轰炸,朝野上下就会极力抵制进口军舰,从此以后,别说铁甲舰,恐怕一蚊炮船也买不成了。
不但不能说真话,还必须推销蚊炮船,只有掀起一股进口热,这样才能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铁甲舰买回来。
我不是一个道德模范,我是一个政治家。
政治家就不能感情用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包括自己的荣誉,背负一些别人的误解,甚至谩骂,是有必要的。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我的苦心。
李鸿章开始开始鼓吹他买来的蚊子船,他精心写给朝廷写了一份广告词:蚊子是防守海岸最好的利器,尤其是赫德介绍的这款,更是各国没有的新型军舰。 他还具体建议朝廷说广东、台湾至少各买两艘,宁波、烟台、海口至少各买一艘,他甚至还建议朝廷命令这几个省的总督和巡抚立即落实该项目,不得拖延,也不得找借口拒绝。 朝廷(实际也就是慈禧和奕?等人)果然在半个月之后下旨督促各省赶紧购买,于是一场购买蚊子船的热潮席卷了沿海各省。闽浙总督何璟、山东巡抚周恒祺、两广总督张树声均表示认购一艘。 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因为对军舰知识知之甚少,李鸿章的计划得以顺利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进口军舰热在大清帝国的土地上蔓延。 这个氛围正是李鸿章所需要的,大家还沉浸在蚊炮船的抢购热潮中,他已经把视线转向另一种新式的军舰——撞击巡洋舰。
1879年是李鸿章的一个机遇。限于财力,朝廷决定将“南北并重”的海军建设方针,改为“北洋优先”,加上这一年南洋大臣沈葆桢离世,北洋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
趁着进口热,又碰到这个好机遇,李鸿章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千吨级的巡洋舰,这就是后来的超勇和扬威。在当时,这是比较先进的军舰,可是到黄海大战时,这两艘军舰就彻底地落伍了。 李鸿章当然是想买铁甲舰的,但是没有钱,只好先买了这两艘便宜一点的小型巡洋舰,为进口热继续升温,为进口铁甲舰推波助澜。 经费是个大问题,买一艘铁甲舰得上百万两白银,朝廷不愿意拿,虽然海军衙门每年对北洋都有拨款,但仍是杯水车薪,李鸿章手头也没这么多钱,所以他只好使出他的第二招,这一招虽然没有第一招那么损,但更显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政治手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