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7 16: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5) 外戚VS太监
黄巾起义平息后, 皇帝病危, 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只要皇帝一死, 大将军把持朝政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在这一局中, 要决策的项目是: 立谁为新皇帝。
有权参与决策的人是: 皇帝、太监、大将军这三方内朝的人。而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是外朝的, 他们只能静等通知, 不能参与。
皇帝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小儿子叫刘协, 是王美人生的, 王美人死了, 刘协就由婆婆(即皇帝的母亲)董太后收养。
这两个儿子, 究竟立哪一个? 若按制度, 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皇帝更偏爱小儿子, 临死前, 决定立小儿子为接班人。
皇帝选择的是小儿子。那么, 太监们究竟该怎样选呢?
他们的选择, 也是和皇帝一样的, 立小儿子刘协为新皇帝。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如何如何地忠于皇帝, 而是涉及到他们的已得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 因为:
1. 大将军何进一定会选择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做新皇帝。
2. 大儿子刘辩做了皇帝, 大将军何进就会把持朝政。
3. 何进把持朝政, 太监们的利益就会落到何进手里, 或死在何进手上。
立小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有利, 立大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不利, 所以绝对不能让何进的外甥做皇帝。这一选择是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正招!
内朝三方人中的两个强势方的意见是一致的: 立小儿子刘协做新皇帝。这就等于是通过了, 因为大将军何进无论怎样选择, 都不能改变这一结果。
可问题是: 皇帝一死, 局势就变成太监、大将军两方了, 如果小儿子当了皇帝, 大儿子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必然不服, 他若生出事端怎么办?一个叫蹇硕的太监说:“若要立刘协为太子,必需先杀何进,以绝后患!”
皇帝说“好。”于是, 杀何进,通过了, 宣何进入宫。
“强对强”, 结果不太好判断。而“强对弱”, 就很容易预料。对手越弱, 胜算越大。而“弱”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级别进行排序:
1.略弱 2.较弱 3.很弱 4.极弱
何进的实力比太监们略弱一点点, 悬殊不大, 真打起来, 未必收拾得了。最好的办法是: 使何进从“略弱”变为“极弱”, 这样方能一击必胜。把何进骗进宫, 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直接暗杀掉, 就是以强对极弱, 这种做法的胜算概率最高, 成本也是最低。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b][u]阴险的招数比正大光明的招数更易于获胜。因为阴险的招数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又导致了实力的不对称, 实力的不对称导致了最终的胜负结果。[/b][/u]这一点是有数据支持的, 不管你喜不喜欢。
大将军何进接到通知, 兴冲冲地往宫里走, 他这一去, 必然就是去送死! 但意外的事常有, 当何进刚走到宫门时, 一位官员说:“不能进去, 蹇硕公公要杀你哩。”就这一句话, 把太监设的局打破了。
何进大惊, 急转身回走。马上召集诸大臣商量: 太监们要对我下手, 我决定杀进宫去, 把这帮太监斩尽诛绝!
这一局的决策项目是: 杀太监。
参与的决策者是: 内朝的大将军何进和外朝的诸位官员, 两派人。地点就在何进的私宅内。
这个时候, 东汉王朝高层的整体大格局为:
甲方(最强): 太监。
乙方(次强): 大将军何进。
丙方(较弱): 诸位朝廷官员。
乙方如果直接攻击最强的甲方, 获胜的把握不怎么确定。因此大将军何进没有单方面采取行动, 而是与处于丙方的诸位朝廷官员联合起来共同攻击甲方, 这样比较牢靠些。这是优选策略, 正招!
乙方丙方联合起来杀太监, 一致通过了。但在具体怎么杀的问题上, 丙方阵营(朝廷官员)内部却出现了争议, 有如下两种看法:
1. 所有的太监, 全部一次性的斩尽杀绝。 (以袁绍为代表。)
2. 只杀罪魁祸首, 其余的太监不可尽诛。 (以曹操为代表。)
他们都各自说出了一套理由, 并且都十分有理, 究竟哪一种策略更好呢?
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分析:
1. 作为丙方, 单独攻击甲方是找死, 必须和乙方联合, 共同攻击甲方才是正招, 这和乙方的选择是一致的, 所以双方很容易结盟。
2. 结盟后, 乙方一定会尽全力攻击甲方, 否则, 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从而导致乙方不得不成为认真履行合同的一方。
3. 丙方助乙攻甲, 开始也一定是认真的, 但如果一举将甲方全部歼灭了, 则乙方存在对丙方下手的可能, 丙方为了自保, 就会私自悔约, 放过甲方一马, 使甲方喘过气来反扑乙方, 丙方再开始认真履行合同对付甲。
4. 丙方此一时彼一时, 必须见风使舵, 方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甲乙两方尽管都会痛恨丙方, 但暂时都不会对丙方下手, 因为甲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乙, 乙也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甲。丙方就是安全的。
5. 一直等到甲乙双方斗的两败俱伤之日, 便是丙方出面收拾残局之时, 一举消灭双方而胜出。
这是三方博弈中, 丙方优选策略的基本模型。
袁绍主张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曹操主张只将甲方中带头的人消灭。因此, 曹操提出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正招!
但是, 对于乙方大将军何进来说, 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才是乙方的优选策略。所以, 袁绍表态后, 将军大喜; 而在曹操表态后, 将军叱骂曰:“汝小辈, 安知朝廷大事!”
[b][u]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并不存在“对不对”,只存在“对不对味儿”[/b][/u], 袁绍对将军的味儿, 就是对的, 曹操不对将军的味儿, 就不对。
大家正在商量, 有人来报信: 皇帝已经死了, 太监们要骗大将军进宫, 准备杀掉。说未了, 传圣旨的人到了:“宣大将军何进速速入宫!”
(6) 大将军是怎么死的
博弈是一门艺术, 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的学问。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众多可以选择的条件中, 选择最佳策略可以加大胜算的概率。如果斗争的双方采用的都是优选策略, 那么, 至少可以继续持久的抗衡下去, (即: 不败)。如果某一方采用了劣选策略, 那么, 则很有可能当时就被对手立即吃掉。
所以, 我们说: 结果始终不太确定, 但策略总是可以有优选。
在上一回中, 我们分析了太监、大将军、朝廷众官员这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甲. 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是: 杀掉大将军。
乙. 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众官员, 杀掉所有的太监。
丙. 众官员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大将军, 只杀掉小部分太监, 使太监们与大将军互相杀伐, 然后从中坐收渔人之利。
这是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如果某一方违背了优选策略, 失败的概率就会相当大。
众官员里又分两派:
1. 袁绍要杀掉所有的太监。
2. 曹操要杀掉小部分太监。
因此, 曹操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袁绍的方案是丙方的劣选策略。但袁绍的劣选策略正好是乙方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所以, 大将军只派袁绍带兵杀进去, 而不派曹操。袁绍由此获得了执行权, 去执行对丙方阵营最不利的方案。
是不是说袁绍没有曹操聪明或狡猾呢?
不是的。袁绍的劣选策略, 只是他口头上的, 并不代表他的实际行动, 而他在执行大将军的任务中, 居然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和曹操一样的选择!
丙方第一步:
袁绍冲进宫中, 只斩杀了太监蹇硕一人, 按他自己说的要斩尽杀绝, 他却不杀了。跑来对大将军说:“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大将军当然很高兴, 好! 好!
袁绍若真的要把太监杀尽, 就不会给对手丝毫喘气的机会。他这样做, 实际上是在故意放太监一马。
太监们向何皇后(现任太后了)求情。何太后对大将军说:“蹇硕要害你, 他已经被杀了, 你怎么要把别的太监都杀掉? 不是这些太监的提拔, 你我兄妹能有今天的富贵吗? ” 大将军说:“好, 算了吧。”
袁绍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 杀了一个太监, 留下其余的太监, 便于攻击大将军。
丙方第二步:
丙方的第二步是使太监和大将军相互对杀。
太监们三番五次地想扳倒大将军, 都没有得逞。大将军想杀太监却碍于妹妹何太后的情面, 不好下手。袁绍为大将军出了个主意:“既然您不好意思动手, 那就传旨叫下面各个地方政府的头领们带兵来逼宫, 太后迫于压力, 必然会杀太监。”
大将军道:“此计大妙!”
曹操有不同意见: 纷纷招外兵, 动静太大, 其事不秘, 事必不成。
袁绍这一步, 其实是个妙招, 他就是要让事不成。
1. 他的目的不是要杀太监, 如果真要杀太监, 秘密的方法有多种, 不需要招外兵把动静搞那么大。
2. 把动静搞大, 是在提醒、逼迫太监们快速下手杀大将军!
自小皇帝登基后, 大将军上升为甲, 太监们下降为乙。若长期斗下去, 太监们迟早是要完蛋的, 太监们完蛋了, 大将军再无牵制, 对丙方就极为不利。
袁绍把外兵招来逼宫, 太后必然会被迫下令诛杀太监。至此, 太监们只剩下唯一的选择: 就是抢在外兵逼宫之前, 先杀掉大将军! 否则没有活路。
如果袁绍不把外兵招来, 太监们就还存在与大将军慢慢周旋的余地, 选择多多, 不一定急着采用暗杀手段。
结果, 大将军进宫的时候, 被预先埋伏的太监们砍为两段! 把脑袋割下来甩到墙外。
大将军遭太监们暗杀, 是由袁绍“招外兵来逼宫”这一步棋直接导致的! 大将军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袁绍一个人单独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却未被人识破。
丙方第三步:
大将军被太监们暗杀了, 局势发生了明确的逆转! 丙方阵营的第三步: 出面收拾残局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袁绍、曹操、袁术(袁绍弟)率兵冲入宫中, 争先恐后, 奋勇杀监, 且配合默契。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 将太监们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
曹操原先不主张把太监杀尽, 现在丝毫不落于人后, 见太监就杀, 仅有的一点仁慈也没了, 为什么? 甲方乙方大火拼的机会出现了, 丙方阵营等的就是这一天! 必须杀干净, 以防后患。
不需要商量, 大家不约而同地做, 就连以前罢了职的官员也赶来助战。
所有的太监们被斩尽杀绝。杀完了太监, 再杀太监的家族, 尽皆灭族。杀完了太监的家族, 再杀到大将军的家族, 大将军的弟弟也以勾结太监谋害兄长的罪名而砍为齑粉。
皇帝内朝的外戚、太监这两股强大的势力, 在一夜之间, 被杀得片甲不留, 成为永远的历史。在这一局中, 作为弱势的丙方阵营, 即朝廷的众位官员, 大获全胜!
记住他: 袁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