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zichen 发表于 2012-6-17 07:15:57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是以友好为主线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发达,在古代,朝鲜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年要向中国王朝进贡,遇到麻烦时,可以请求中国的保护)。因此,两国的关系往往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一、唐朝时援新罗征高丽      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中国入侵别国,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由于历史知识普及的片面性,在中国人民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不喜欢惹是生非的国家,只有别国犯我,我国怎会侵犯他国?但发生在中国隋唐时代的中国远征高丽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是援朝战争,这里的“朝”,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处在三国时代,即高丽、新罗、百济并立。东北为高丽,南为百济,百济东南为新罗。高丽最强,与百济同盟,谋分新罗国,又率众侵辽西,屡与隋军相争。隋炀帝就有三次远征高丽的记录。唐朝太宗朝和高宗朝又多次远征高丽。太宗朝征高丽始末早在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祖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新罗也相继贡献方物,唐廷又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共受唐封,仍相攻击。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在朝廷中发言:高丽在汉武帝时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唐从海陆两方进攻,高丽可能再被征服。 642年,高丽发生政变,政客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另立王侄为王,自立为军事统帅。该政客一向对以对中国强硬而著名。现在他执行更为独立的摆脱中国的政策。此后,三个朝鲜王国的关系日趋紧张。643年,自称中国藩属的新罗来报:高丽联合百济多方进攻新罗,并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线路。这威胁到唐的经济利益不说,高丽分明就没把大唐放在眼里。太宗毕竟是一代明君,他先通过外交途径劝说高丽与新罗言和。但执掌高丽大权的泉盖苏文不吃这一套,居然拘留唐使,直犯大唐皇帝龙颜。太宗决定亲讨这个有眼无珠、轻君犯上的国家。然而,唐廷文武大臣绝大多数不赞成这一远征计划。太宗智囊团“团长”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远征,褚遂良也力谏止征。当时大臣李世绩没明确的反对。武臣嘛,立功进爵需要军事行动成全的。尽管朝臣中反对声一片,但太宗仍坚持亲征高丽。这一年,唐宫廷发生了有关王位继承的争论(太子承乾被废后,立魏王泰和晋王治之争), 也使得太宗觉得有必要离开朝廷亲自指挥这次远征。644年,唐廷开始做精心的准备,调大部分军队到东北,部分军队奉命探测高丽在远东的防御,并建造了400艘船只往东北运粮。几个月后,太宗踏上远征路,在洛阳宣告讨伐高丽道义上的理由:泉盖苏文是弑君者和专横暴虐者,侵略友邦新罗,必须受到惩罚。事实上,征讨高丽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唐太宗要完成隋炀帝未完成的事业,并收复中国的旧疆。这种雄心壮志在太宗心中焚燃,汉武帝能置高丽于掌控中,我大唐皇帝为何不能?隋炀帝能三征高丽而不改其志,我堂堂大唐明君何需三征?看我大唐军队必以破竹之势攻破平壤,纳高丽如反掌耳。事实证明,高丽的防线比唐廷预想的要坚固得多。645年,太宗到前线,进攻开始。太宗亲率大军和李世绩直趋辽东。同时,大将张亮率海军4300人分乘500只船从海道进攻高丽首都平壤。唐军攻克当年隋炀帝久攻不克的重镇辽阳(今辽东城),出师前期较为顺利。在辽东,太宗军队被困在辽阳西南重镇安市城,两个月的无效进攻后,朝鲜严冬也即将来临,太宗不得已命令撤军。但仍在归途中惨遭大风雪的袭击,死几千人。太宗首征高丽,无功而返。647年,唐军再征高丽,唐军虽在牛进达和李海岸统率下取得一定的进展,甚至战胜过高丽,但仍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太宗在该年后半段命四川及其以南诸道建庞大的舰队,准备大规模的入侵高丽,川民不堪沉重劳役和苛捐杂税的压迫,于648年发生小规模的叛乱。648年阴历六月,太宗宣称将在次年以30万大军粉碎高丽。大臣和顾向、房玄龄临终恳求,请他放弃劳民伤财、师出无名的远征,太宗不置可否。第二年,太宗病逝前亲自取消了这次远征,也算对老搭档亡灵的慰藉吧。高宗朝征服高丽与高丽的统一唐太宗远征高丽受挫,反而加强了高丽独裁者泉盖苏文的侵略野心。656年,泉盖苏文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占30余城镇。新罗试图说服唐高宗与他一起消灭高丽。高宗心中难忘父亲征服高丽的梦想,况且,自己也想树立一代英名,遂与新罗一拍即合。这两个盟国决定先攻破百济,将它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就绪,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十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首都泗沘城(锦江边上,今)附近登陆。同时,有5万大军从新罗冲破百济的西部防线,围攻泗沘城。百济王逃出都城,其子以该城和国土投降唐军,百济皇室成员到长安当人质。唐于其地设熊津、马韩、东明等五个都督府,中国官员被派往王国各地进行管治。百济僧人道琛与旧将福信率众据地以叛,并遣使到日本迎归百济故王子立为王。道琛众与唐军、新罗军交战于熊津江口,因兵力悬殊遭围攻,堕入水及战死者万余人。661年,新罗兵士以粮尽引还。于是,道琛、福信都自称将军,招诱叛降,势力嚣张,拒前来和解的唐使于外馆。不久,福信杀道琛,架空百济新王,后来百济新王又杀福信。百济军因内讧势力大伤,且人心不稳,唐军保持军事上的优势。662年,百济新王遣使往高丽、日本请兵以拒唐军。663年,唐军大败百济及日 本军队于白河口(今锦江口),凡四战四捷,焚毁日本战船400艘,百济也最后投降。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了百济作基地,高宗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出兵对高丽进行夹攻。苏定方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由于部分唐军被百济叛军(即上文福信一伙)牵制,不能参与进攻,新罗的支援又不及时,苏定方的部队被迫先撤。666年,泉盖苏文死。其继任者与两弟兄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势有利于中国。667年,唐朝以年迈的李世绩为将率军队高丽发起了水陆大战,加上新罗军的配合,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668年九月,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顶峰:李世绩经一个月的围攻后,攻陷平壤,带20万战俘(含高丽国王)返中国,并把高丽王带到太宗墓前祭奠。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驻军2万人。670年,高丽残部反抗唐占领军的暴动成功,使王朝得以复辟。674年,唐终于将大规模的反抗镇压下去,但高丽反对中国占领的抵抗运动不断,抵抗受到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支持(新罗已开始了兼并的步伐)。676年,中国被迫迁平壤的都护府至辽东更安全的地方,所有中国官员从高丽被召回。新罗几年内占领百济、高丽的大部,很快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对此后朝鲜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而678年,吐蕃对唐帝国的西部边防造成了威胁,唐无力再派更多的部队去朝鲜遏制前盟友的侵略性扩张,占领、统治朝鲜的计划被取消。唐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表面上看是援助新罗,共同对抗高丽的地方霸权主义,综观整个对朝作战过程,不难发现,唐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的实质是扩张帝国领土,实现地区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二、    明朝的援朝抗倭战争明朝太祖时,李成桂为朝鲜国君,当时,朝鲜又号李朝朝鲜。李朝朝鲜通好明朝,太祖授印封王,世为藩属。惟朝鲜与日本,一海之隔,向与倭人往来互市,交通频繁。到了神宗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个丰臣秀吉, 统一国境,遣使至朝鲜,迫他朝贡,且唆使攻明,令为前导。国王李松断然拒绝,丰臣秀吉于1592年竟分遣小西行长等率舟师数百艘,并15万大军,以名古屋为大本营,从对马岛出发,直逼釜山。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的第一次侵朝战争。这次侵朝,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丰氏政权企图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在财源上支持织田信长(丰氏的上司)、丰臣秀吉的豪商巨贾,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迫切要求开展海外贸易,打通朝鲜、明朝的门户。日军一踏上朝鲜国土,朝鲜全国上下乱作一团。日军相继占领东莱、金海、密阳等府。1592年四月十八日,当忠州失陷的消息报到朝廷时,国王李松打算放弃汉城逃跑。众臣哭谏不可。第二天,李松立其子光海君晖为世子,三十日弃汉城。离开汉城第三天,守汉江和京城的文臣武将在日军的进逼下溃逃。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汉城。从四月十三至五月初三,仅20天日军就从釜山达到汉城。李松五月七日至平壤。日军继续北进,六月十一,李松离开平壤到宁边。日军占领平壤,形势更加危急,李松决定避乱辽东。日本侵朝后,朝鲜即通报了明朝,并请求援助。五月底,明兵部尚书派使节至平壤向李松了解情况,李松再次请援。明一方面加强沿海戒备,侧重辽东、山东、直隶等东、北要地,防止倭寇直接侵犯京师重地。主要进行调兵遣将、筹措粮饷事宜。另一方面,派军队应援朝鲜。六月二日,明廷“命辽东抚镇发精兵二支应援朝鲜,仍发银两万,解赴彼国犒军。”七月,达平壤附近,因途中遇雨,道路泥泞,军士疲惫。十七日,进攻平壤。日军于城内设伏,明军两首领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率残部退回国内。1593年正月初五,明御倭总兵官李如松(1592年十月上任)率明军3.5万人进驻朝鲜顺安县(平壤北),初六包围平壤,初八,朝、明联军约4万人进攻平壤。大炮齐发,震天动地,火箭纷飞。明军用大炮轰开城门,李如松整军入城。日军龟缩在土窟里负隅顽抗。李如松感到一时难拔敌窟,加上士兵疲惫,于是退师还营。日军乘机于当夜退出平壤,乘冰封渡过大同江,向南逃去。平壤收复。此战,联军共斩获1647首级,生擒5人,夺马2985匹,救出被掳男女1225名。明军阵亡796人,马骡死576匹。平壤收复后,明军继续向南推进。正月二十三,李如松到达开城(汉城附近),准备一举拿下王京汉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明前锋2万,日军驻汉城5万),且粮饷未集,器械未全部运到,准备不充分。加上李刚取得平壤大捷,洋洋得意,听不进经略宋应昌的合理建议,双方经碧蹄(汉城北30里)一战, 明军锐气大减。李如松退回平壤,留驻开城、平壤一线,不再南进。碧蹄一战,明军采取守势。此时,明军内部领导层矛盾重重,并且粮饷筹措困难,士兵疲惫不堪,明军陷入困境。日军也感到明军的压力,小西飞写信给打过交道的沈惟敬“恳求奉贡东归”。明经略宋应昌得此消息后,命令两手准备。一方面派人去汉城同日本议和,另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进剿日军。双方议和的条件大概是:日本于四月初八日全部撤出朝鲜;同时送还被掳的朝鲜二王子和大臣;明朝封丰臣秀吉作日本王。……日本失信,直到四月十九日才从汉城撤退,并带走了二王子和大臣。四月二十,宋应昌为履行和议,禁止追击日军。日军却得寸进尺,故意放慢脚步。宋遣使催促。日本归还人质,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大肆进攻晋城,屠城6万人。日军的惨绝人寰的暴行,为天地所不容,激起了朝鲜人民的极大愤慨,朝军、明军进攻日军。七月下旬,日本部分撤出朝鲜,部分盘踞在釜山等地。明鉴于大部分日军已撤,令大部分明军撤回,留5000人驻守。双方都未全撤,日本要求册封后全撤,明要求全撤后册封。事实上,明未等日军全撤,于1596年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这哪里是丰臣秀吉的终极目的?“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和谈只是缓兵之计,以退为进,只要时机成熟,丰田还会挑起事端,释放他侵朝侵华的野心的。第二次援朝作战1597——1599年1596年明对丰臣秀吉封贡时,朝鲜派使者去贺喜。因嫌朝鲜所派使节级别低,丰田拒绝接见。未及朝鲜使者回国,丰田欲再侵朝的消息已传到汉城。朝鲜形势再度紧张,国王李松致书给明廷,一方面与诸臣商量撤退的问题。明廷得到消息后,认为朝鲜庸人自扰,不相信日本会再度攻打朝鲜,因而不准备援助。1597年二月,辽东副总兵马栋报告,日本于正月十四率200艘船只进入朝鲜,驻于机张营(釜山东北)。同时,朝鲜请援的书信不断。明廷方感到事态严重,决心再次援朝。同月,任命备倭将帅,派兵7000刻期入朝。丰田也于二月部署二次侵朝,准备动员八个军十二万人,并釜山等地守备部队十四万人   先攻占全罗、忠清二道。七月,日军首攻朝鲜水军。水军在统制李舜臣的训练下,作战能力较强。但由于朝鲜党争,李被撤换。新统制改变李的防御政策,指挥无方,号令不行。朝鲜战舰被日军包围,士卒溺焚,新统制身亡,水军败亡。朝鲜顿失屏障,日本控制海上通道,一来可以直窥朝鲜,二来可以直窥中国的天津、登莱。此时,明援的先头部队先后到达全罗、忠清二道,在二道共有驻军9000人。日军在陆上分左右两路进攻,共11万余人,目标依然是占领全、清二道。八月,日军围攻明驻军处。明军由于缺乏外援,两处驻点失陷,明军伤亡2700余人。明退守京城,人心惶惶。将领杨镐从平壤来到汉城,人心始定,杨布置明军于稷山设防。九月七日,日本到达稷山。明军乘其不备,纵队突击,挫败日军。稷山之战后,日军分三部南撤,沿海屯驻,共有三个据点:加藤川屯川蔚山,小西行长屯顺天,岛津义弘屯泗川。明军陆续赴朝4万余人,总督邢玠也于十一月到达汉城。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决定兵分三路,合攻蔚山。又派小部分明军同朝军佯攻顺天,以牵制小西行长。明军先锋遭遇日军,歼敌四五百人。第二天,明军续攻蔚山,日营起火,败退至岛山营。岛山在蔚山南,日营建于陡峭的山坡上,易守难攻。朝、明军队屡攻未克,不得不决定长困久围。日军不得出营,缺粮少水;明军亦供应不足,受饥挨冻。1598年正月,日军万余前来增援,与城内日军相呼应。吓得明军盲目撤退,日军纵兵追杀。明军死伤三四千人,辎重损伤无数。蔚山战后,邢玠决定请饷增兵,请求朝廷增调水军,进行水陆夹攻。不久,御倭总兵陈璘以粤兵至,刘綎以川兵至,邓子龙以江浙兵至。陆上分三路:中路统带李如梅,东路统带麻贵,西路统带刘綎,水路统带陈璘,四路并进,直扑倭营。适值辽阳寇警,李如松塞外战殁,朝旨调如梅前往,命董一元代为中路统带。八月,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有撤军的动向。不久,加藤清正烧毁营帐,撤军;中路的岛津义弘也尽行撤退;小西行长想撤,无奈受阻于明朝水军。于是,求援于岛津义弘。他先请和于陈璘,陈璘放走一只小船。朝鲜水军统制李舜臣认为是小西行长请求援兵去了。李舜臣建议将朝、中水军埋伏于猫岛露梁津海峡待之。陈璘听从其建议。岛津义弘果然率七八百艘战船来援,与明、朝联军相遇于露梁海域。联军夹击日军。李舜臣亲擂战鼓督战,冲向敌舰,早日舰的包围,陈璘率船来援,两人同心协力,指挥水军同日军展开血战。日军被击毙及溺水者众,李冲出重围。年近古稀的明总兵邓子龙率勇士奋勇追击日军,力战而死。李舜臣攻击日军的大楼船,射死日军一员将领,自己胸部中弹。为了不影响士气,他不让公开自己受伤的事实,令侄子以其名义继续督战。在朝、明水军的殊死进攻下,日军败溃。俘获日舰100艘,烧毁200艘,斩首500级,生擒1800余人,溺死者无数。明、朝联军以不小的代价取得巨大胜利。露梁津海战后,日军被全部赶出朝鲜。1599年四月,邢玠率明军回国,只留少数部队暂驻朝鲜。1600年,全部撤回。日本发动的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使朝鲜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未援朝抗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费饷银780余万。 但是意义十分重大,拯救了危亡中的朝鲜邻邦,粉碎了丰氏进攻明朝的狂妄图谋。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如无此次作战,朝鲜当时就可能沦为日本的附属国,而不是300年后。朝、中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中国说不定当时就遭日本武士的烧杀劫掠。明朝埋骨于他乡的将士和归国的抗倭将士永垂不朽,他们以生命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安宁。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乘机取代丰氏政权,建立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统治

songzichen 发表于 2012-6-17 07:16:19

高丽〔918-1392〕,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9世纪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并存的后期新罗(670—935),由于农民反对封建残酷剥削的斗争,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过程中,西南地区的甄萱和北部地区的弓裔,分别成立了后百济国(900—936)和泰封国,从而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了“后三国”。
后三国各自扩张领土,展开角逐,空前加强封建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松岳(开城)地方的大封建势力、原弓裔的泰封国臣下王建(高丽始祖王)趁弓裔因残酷暴政丧失民心的机会,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泰封国,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定名为高丽,定都于开京。 还有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高丽 (314 至 1598)
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hqqaazz 发表于 2012-6-17 09:53:43

虽说我不知道   但是高丽战车升级成最顶   战锤都不够他打

songzichen 发表于 2012-6-17 10:13:28

回复 hqqaazz 的帖子

{:155:}哪不一定啊
{:150:}

songzichen 发表于 2012-6-17 10:13:28

回复 hqqaazz 的帖子

{:155:}哪不一定啊
{:150:}

W.Claudius 发表于 2012-6-17 12:15:01

这种东西发军事版吧,少年

地狱篮枫╰ 发表于 2012-6-17 14:20:10

朝鲜山太多了,没人带路是难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征高丽问题都犯错了?高丽就这么难对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