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a 发表于 2011-1-28 13:37:20

奥斯曼帝国

帝国之兴起
  奥斯曼帝国领土动态图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属于西突厥 乌古斯人。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1324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4~1360)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族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帝国的扩张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
1453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见君士坦丁堡战役)钜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东罗马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军事革新及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由于奥斯曼帝国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贤能苏丹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伊斯迈尔一世治下的萨非王朝。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   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鄂图曼帝国属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图曼帝国举兵逾十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科泽格被击退。1543年,鄂图曼帝国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鄂图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覆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一千五百万人。   1538年海雷丁于普雷韦扎战役大胜
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帝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帝国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奥斯曼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奥斯曼帝国(特别是塞萨洛尼基、赛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奥斯曼帝国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帝国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著十六世纪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由于奥斯曼帝国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奥斯曼帝国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叛变及中兴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著这些困难,她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著奥斯曼帝国终止向欧洲继续扩张。   欧洲各国开始著手应付奥斯曼帝国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西欧国家绕过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奥斯曼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奥斯曼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卢·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   1571年焚烧莫斯科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代乌莱特一世·契莱计划征服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Battle of Molodi)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 Khanate)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十七世纪末。   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奥斯曼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奥斯曼舰队,对于奥斯曼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徵意义重于军事。在奥斯曼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奥斯曼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奥斯曼帝国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奥斯曼帝国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奥斯曼帝国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帝国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伊斯兰劲敌萨非王朝。   在战场上,奥斯曼帝国逐渐被欧洲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帝国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鄂图曼帝国军造成致命打击。帝国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至1600年,鄂图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二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   不过,十七世纪并非单纯是奥斯曼帝国的滞止及衰退期,这亦是帝国及其体制开始适应内外新的压力及事物的时期。   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帝国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努尔巴努苏丹成为苏丹娜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色及聪慧的女人」。由于易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媳妇杜亨·哈提婕,柯塞姆苏丹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帝国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1656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岁的柯普律吕•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後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9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5月,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举兵再次进攻维也纳,奥斯曼帝国军被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奥斯曼帝国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匈牙利。自此,奥斯曼帝国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在这时期,只有两位苏丹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叶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殴根亲王击败。
帝国的滞止
  在滞止期,帝国的许多巴尔干领地落入奥地利手中,而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的管治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独立,后来受到英国及法国的控制。在十八世纪,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帝国的改革
  历史学家认为奥斯曼帝国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学。奥斯曼帝国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奥斯曼学者将伊斯兰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   郁金香时期是以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内的和平统治。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1718至1730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   奥斯曼帝国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苏丹,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
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在坦志麦特时期,帝国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帝国现代化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缔同业公会。1856年,哈特-艾·於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Kanûn-ı Esâsî,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1876年11月23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一次立宪时期维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奥斯曼人具有影响,新奥斯曼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苏丹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碍于压力下,议会再度召开,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十九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著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被受质疑。1829年,希腊在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士尼亚被奥地利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赛普勒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玻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藉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在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西亚(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帝国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的成立。十九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
帝国的解体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鄂图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义土战争,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鄂图曼帝国在巴干战争里失去了巴尔干的领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尔内。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国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帝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敍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一百五十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奥斯曼帝国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义勇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赛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的伤亡重大。   占领伊斯坦堡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被驱逐出境。五十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十九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编辑本段帝国时间表
  01奥斯曼一世(Osman I) 1280——1324   02奥尔汗(Orkhan) 1324——1359   03穆拉德一世(Murat I) 1360——1389   04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 1389——1402   大空位期(Interregnum) 1402——1413   05穆罕默德一世(Mehmet I) 1413——1421   06穆拉德二世(Murat II) 1421——1444)(1446——1451复位)   07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 1444——1446(1451——1481复位)   08巴耶塞特二世(Bayezid II) 1481——1512   09赛利姆一世(哈里发) 1512——1520;1517年任哈里发之位   10苏莱曼一世(Süleyman I) 1520——1566   11塞利姆二世(Selim II) 1566——1574   12穆拉德三世(Murat III) 1574——1595   13穆罕默德三世(Mehmet III) 1595——1603   14艾哈迈德一世(Ahmetd I) 1603——1617   15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 I) 1617——1618(1622——1623复位)   16奥斯曼二世(Osman II) 1618——1622   17穆拉德四世(Murat IV) 1623——1640   18易卜拉欣一世(Ibrahim) 1640——1648   19穆罕默德四世(Mehmet IV) 1648——1687   20苏莱曼二世(Süleyman II) 1687——1691   21艾哈迈德二世(Ahmetd II) 1691——1695   22穆斯塔法二世(Mustafa II) 1695——1703   23艾哈迈德三世(Ahmetd III) 1703——1730   24马哈茂德一世(Mahmud I) 1730——1754   25奥斯曼三世(Osman III) 1754——1757   26穆斯塔法三世(Mustafa III) 1757——1774   27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Abd al-Hamid I) 1774——1789   28塞利姆三世(Selim III) 1789——1807   29穆斯塔法四世(Mustafa IV) 1807——1808   30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 1808——1839   31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Abd al-Mejid) 1839——1861   32阿布杜勒阿齐兹(Abd al-Aziz) 1861——1876   33穆拉德五世(Murat V) 1876   34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 al-Hamid II)1876——1909   35穆罕默德五世(Mehmet V) 1909——1918   36穆罕默德六世(Mehmet VI) 1918——1922 【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位苏丹】

风灵玉 发表于 2011-1-29 14:48:28

表示我看成奥特曼帝国点进来的

chinks328 发表于 2011-1-29 14:50:11

表示同上

0.03bx 发表于 2011-1-29 14:50:18

{20} 奥斯曼英文里就是ottoma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