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04:46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节选

被误读的历史真相:李白酒量并不大
https://book.sina.com.cn2008年12月18日 12:38新浪读书
  文章摘自《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本书简介: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饰的史事?究竟有多少被隐藏的真相?本书精选了人们对历史的172个传统误解,多是人们习见习闻的历史问题,特别是那些被历史学家疏漏的问题。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文章摘自《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06:37

铜雀台怎能锁二乔

铜雀台怎能锁二乔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赤壁》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写的。黄州就是东汉末年赤壁大战的战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可能是杜牧在当地看到了出土的古代兵器,睹物思古,有感而发。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说“杜牧精于兵法”,精于兵法的杜牧,看到了古战场的遗物自然要有许多对赤壁大战这样大规模战争的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说,赤壁大战的胜负,东风起了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东风这样的天时,战争的胜利者就不是周瑜了,东吴可能就不存在了。

可是作为诗人的杜牧,并没有直接说出战争的结果,而是假设出“铜雀春深锁二乔”。大乔是孙策夫人,小乔是周瑜夫人,虽然只是两个女子,但这两个女子却是江东政权的象征,她们若是真的当了曹操的俘虏,那对孙吴是极大的耻辱,说明东吴孙氏政权也就不存在了。杜牧用丰富的想象,以曲笔写战争,不说战争指挥者如何,却写了二位夫人;不说战场赤壁,却写到远在中原的铜雀台。真是富有想象的好诗。

读这首《赤壁》诗的时候,必须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赤壁大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所谓曹操铜雀台却是在赤壁大战后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才建的。赤壁大战时并没有铜雀台,即使周瑜败了,即使“二乔”被俘了,也不会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结果发生。

以《赤壁》为题,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可是,精于兵法的杜牧,身处古战场抚摸着古代遗物的诗人,却弄颠倒了历史顺序,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诗与事的区别,文学与历史的区别。杜牧并不是不懂历史,也不是想故意歪曲历史,他要写的是诗,要抒的是情,所以不宜对历史细节考虑过多,也不必拘泥于史实,重要的是便于抒情。有感于史又不受历史真实的束缚,这就是文学的特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历史,应该知道,赤壁大战、建铜雀台的先后,但是又不能因为史实而影响我们与诗的情感对话。

文史不分家,读诗时要读史,诗史时也要读诗。我们看书要有两只眼睛。不能将《三国演义》当成《三国志》,不能把《康熙王朝》当成真的大清康熙,更不能视种种的“戏说”为历史的真实过程。

顺便说一下,“二乔”本来应当是“二桥”。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得明白:“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后来,桥姓改成乔姓,根本就没姓过乔的大桥、小桥也跟着被改为大乔、小乔。这是后人硬给人家改的姓。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07:25

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

泰山五大夫松本是一棵树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泰山中路云步桥上有个著名的景点——五大夫松。五大夫松,其实原来本是一棵树,可是,因后人误解,以为是五棵松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供秦始皇避雨的只能是一棵树,不可能是五棵树,所以受封的只是一棵树。因遮雨有功而受封的是什么树,《史记》并没有说,后来的《汉官仪》说是松树。所封的爵位是“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爵中的九品,也就是最低的官爵。秦爵分为二十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这是民爵,算不上是官爵,从五大夫开始往上的才是官爵。本是一棵树,功劳也就是遮遮雨,得了个五大夫的爵位,已经不错了。后来人一听有“大夫”二字,以为是挺大的官,结果出了错误。

早在唐代就已经弄不明白“五大夫松”是怎么回事了。宰相陆贽有“不羡五株封”之句,已经将“五大夫松”当成是五株受封为大夫的松树了。这样一来,为始皇遮风避雨的大树也就成了五株松树。

秦时“五大夫”就已不存在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上了五棵,现在只剩下两棵了。但“五大夫”的封号却因袭不变。后来这些松树附近建立了一座五松亭,这“五松亭”之名,就是来自误解。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08:05

刘墉非宰相,更非罗锅

刘墉非宰相,更非罗锅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宰相刘罗锅》等电视剧开播之后,刘墉、“刘罗锅”名气大增。因为电视剧的误导,人们以为,刘墉就是一个宰相,也是个罗锅。其实,根本没这码事,刘墉这人不是宰相,更不是罗锅。

宰相,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设立大约始于东周,以后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一怒之下,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设宰相,将宰相的权力收归皇帝。

清入关前就不设宰相,入关后清承明制,也不再设宰相。一直到清灭亡,清政府都没有设过宰相。清朝不设宰相,而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内阁由三殿三阁组成,位置从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个殿阁设一个大学士为最高长官。后来,大学士渐渐失去了实权,也不起什么作用。雍正朝时,又设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内阁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

既然清朝连宰相都没有,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刘墉当宰相的事了。刘墉官至东阁大学士,在内阁中是最小的,从来没有实权。这人政绩也并不明显,突出的是书法,尤其是小楷,他的书法,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一格。

古代科举,不光有笔试,还有一样就是目测。凡身有残疾、相貌恶劣的,全不录取,为的是维护官员的形象。传说中的钟馗,虽然才学极高,但因相貌不佳,而未能进科举。如果刘墉真的是个罗锅,不但进不了内阁,就是科举这关都过不了,早就给刷下来了。传说中捉鬼的钟馗,就是因为相貌丑了点,考试时被刷了下来。虽然是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科举考试中,相貌也是一条。只是相貌丑了点就被刷了,罗锅自然更不行了。

刘墉名“罗锅”出自传说。说的是,一天上楼,皇上看着刘墉弓身爬楼梯的样子很可笑,就出了个谜:“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罗锅”。皇上大笑,说:“你就是罗锅!”刘墉马上说:“谢主隆恩!”因为皇上的金口玉言,从此刘墉不罗锅也得称罗锅了。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08:42

马谡病死狱中

马谡病死狱中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家喻户晓,然而,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历史,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儿。

《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了诸葛亮“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说:“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林、李盛。”

可是,《马谡传》却是说:“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可见,马谡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没有执行,马谡自己就在狱中“物故”,没等诸葛亮挥泪去斩,就自己死去了。《诸葛亮传》、《王平传》中所说“戮”、“诛”马谡等,应理解为判其死罪的意思。

《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说的又是:“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值得注意的是,马谡是写信给诸葛亮,并不是当面对诸葛亮说话,可见,马谡下狱后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到监狱看马谡。如果两人能够见面,就没有必要写信了,那样的话,口头之言也就不一定流传下来了,京剧《失空斩》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生动场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传》说:“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这说明,街亭败后,马谡并未主动向诸葛亮请罪,而是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报,犯了包庇罪,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从《向朗传》可以看出,马谡打了败仗后,害怕惩罚逃走了,并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自缚跪于帐前”。应该是让人家给捉回来的。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因马谡受了牵连,受了髡刑。《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0:07

真看廉颇非英雄

真看廉颇非英雄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廉颇,廉大将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廉颇的原始事迹几乎全出自《史记》,特别是专门为他设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想了解真正的廉颇,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原始的东西,而不应该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

大将军廉颇攻齐、魏、燕等弱小国家,可谓是战绩赫赫,但是面对主要敌人秦国,就不是这样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结果是赵奢“大破秦军”,打了胜仗。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在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与赵奢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

司马迁既然是专门为廉颇作传,就不可能掩其战绩而不书的,然而,记廉颇的对秦作战仅仅一次,就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得出来,赵国是在“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无人可以出征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让廉颇出战的。司马迁说的话很实在。结果如何?战斗一开始,“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障四尉。七月,赵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因首战失利“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的坚壁不出,并非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英明之举,而是不得已而为之。长平之战,双方前后参战总人数当以百万计,旷日持久地磨蹭下去,谁都承受不了。如果廉颇能在远道而来的秦军立足未稳部署不定时给以重创,长平之战应该不会是这个结局。可是,由于廉颇初战失利,既而是消极防御,使得秦军有了重新调整部署的时间:一、调白起担任主帅;二、秦王亲自到前线督战;三、“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此,赵国败局已定,就是谁也无力回天。坚壁不出,并不是赵国的战略初衷,因此“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撤了廉颇的主帅职务。赵王的怨怒是有根据的,被撤主要是廉颇本人战绩不佳,秦国的反间计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本原因还是廉颇违背了赵国的作战意图,作战失利。

长平之战,伤了赵国的筋骨,后人皆大骂赵括,其实,败势先已由廉颇铸成了,纵是孙子吴起他们来了,也无可奈何。

由此看来,廉颇只能欺负小国,在对强秦的作战中就不行了:第一次是害怕,连出兵都不敢;第二次是失败,并无英雄的样子。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赵悼襄王立,因燕人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廉颇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从魏国又跳槽到了楚国。在楚国,他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晚矣。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是因他功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

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1:18

并无冯婉贞其人

并无冯婉贞其人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因为中学课本曾经有过一篇《冯婉贞》,电视剧《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冯婉贞的形象,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冯婉贞这个抵抗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女英雄。

可是,笔者看了《冯婉贞》后不禁生疑: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清朝大军节节败退,“京洛骚然”,咸丰皇帝都吓得逃到了热河,圆明园被毁,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主权。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谢庄,一个小小的冯婉贞,竟然能够以刀剑击败长于火器的敌军,“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使谢庄保全,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总感觉有些不实际。

二、谢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不是战略要地,二不是掠夺目标,人数并不多的英法联军为什么非要攻打这么一个小村子?

三、《冯婉贞》说,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可是,地处京郊,仅仅“距圆明园十里”,“村十里皆平原”的谢庄,却全是猎户,这一带有那么多猎物可打吗?

其实,冯婉贞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中学语文课本提示说:“本文记叙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人民反英斗争的故事。”将作者署名徐珂。不但把《冯婉贞》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也将作者陆士谔误为徐珂。

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了兴趣,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既没有找到关于冯婉贞的史料记载,在圆明园附近也没有找到一个叫谢庄的村庄。

其实,《冯婉贞》是一篇短篇武侠小说。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冯婉贞一出场就是个年轻、美貌女子,然后是写其勇武,多智,这是典型的女侠形象。与其他一切武侠小说一样,作者将虚构的人物故事放置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历史背景,《冯婉贞》体现的是中国武侠式的理想主义。

《冯婉贞》最早刊于1915年3月19日《申报》的《自由谈》栏目,作者是陆士谔。陆士谔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是清末民初最多产的小说作家。

陆士谔名守先,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生于青浦(今属上海市)。青年时学医,后来成为上海十大名医之一。1905年27岁的陆士谔到上海行医,第二年出版了《精禽填海记》,此后他一边行医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写作小说。1910年创作了《新上海》与《新中国》。《新上海》将清末上海十里洋场种种光怪陆离的“嫖、赌、骗”丑恶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而《新中国》是陆士谔32岁时写下的,这部小说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是一部以梦为载体的幻想之作,也可以说是科幻小说。书中写道:“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有趣的是为造地铁(电车隧道),还发生不同意见的争执,有说造在地下,有说要造高架。争论到最后,说是造高架行驶噪声太大,且高架铁竖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真是奇妙无比。

陆士谔更著名的是武侠小说。他先后出版过《八大剑侠》、《三剑客》、《红侠》、《黑侠》、《白侠》、《北派剑侠全书》、《南派剑侠全书》、《雍正游侠传》、《新三国侠义传》等多种武侠小说。陆士谔卒于1944年3月,终年66岁。

短篇武侠小说《冯婉贞》在上海《申报》上刊出时,徐珂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正筹备《清稗类钞》一书,就将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当时武侠小说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流传开,徐珂就把它选入“战事类”中。徐珂对原文做了少许修改,并将标题改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中学课本的《冯婉贞》已与陆士谔写的有所不同。

陆士谔的《冯婉贞》后面有一节:“陆士谔曰:救亡之道,舍武力又有奚策?谢庄一区区小村落,婉贞一纤纤弱女子,投袂奋起,而抗欧洲两大雄狮,竟得无恙,矧什百于谢庄,什百于婉贞乎?呜乎!可以兴矣!”(引自《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学课本及其他许多选本都将这段关键的议论删除。正是通过这段议论,作者充满激情地呼吁中国人民起来以武力反抗外强侵略,主张以强抗争,也指出了中国当时蒙受屈辱的症结。

与后来的“大侠”金庸不同,陆士谔自幼就非常喜爱武术,是个真正的习武之人,《冯婉贞》也体现了他的武术情结。

著名掌故作家郑逸梅在《掌故小札》中记:“刘季平夫人陆灵素,为清浦名医陆士谔之女弟,爽朗有丈夫气。”

中国###革命家、“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因反清被捕,困死狱中。陆士谔的妹夫刘季平挺身而出葬邹容烈士于华泾,因此被世人称“义士刘三”,名闻海内。陆士谔的妹妹陆灵素更是“爽朗有丈夫气”,一副女侠气概。从“冯婉贞”这个女英雄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陆士谔妹妹陆灵素的影子。

《冯婉贞》一文面世后,人们争相阅读,激发出爱国热情。人们希望这个人是真的,不愿意说她是个艺术形象。

不得不说的是,《冯婉贞》一文还是中国“武术”的“诞生地”。

《冯婉贞》中有“冯有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

很早就有“武术”一词。《文选》中南朝宋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诗》就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但是,这里的“武术”意思是军事,并不是现在的武术,古代称武术叫武艺,一直到《冯婉贞》,武术才是现在的意思,从此,武术的意思才固定下来。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2:15

《红楼梦》的人名密码

《红楼梦》的人名密码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有人统计过,《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人称《红楼梦》是“一姓一名皆具精意”。解读这些人名的含义,对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有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开篇就引出《题石头记》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其实是有言在先告诉读者,这部书表面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荒唐言”,可是书的真正意义,却并不在这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只不过是“荒唐言”而已,而“其中味”并没有明示,这是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这是作者曹雪芹在提示人们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贾雨村和甄士隐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两个人物。“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两个名又一次提示:存在这本书表面上的是假语,真的思想是隐藏着的。曹雪芹是用这两个人的名字再一次提醒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书的真实内涵。

作为全书总纲的“护官符”,提到的四个姓氏,这本身就是一种密码。“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以“贾”谐音“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本是一种官名,这里是用了双关,实指史家。“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金陵王”本是一种封号,这里也是用了双关,实指王子腾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以“雪”谐音“薛”,指薛家。是这四大家族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交织出了这部《红楼梦》的主要矛盾。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葫芦僧”得名于贾雨村当年出家的葫芦庙,也就是贾雨村潦倒时寄居的地方。“葫芦”本来是当时的俗语,就是不清不白、糊里糊涂的意思,这与文中贾雨村的断案方式正好一致,用“葫芦僧”这个名的作用是提示中心。

被拐卖的甄士隐的女儿名“英莲”,“英莲”谐音就是“应怜”,这个人的命运,真是应该可怜。被薛蟠打死的小乡宦之子名为“冯渊”,“冯渊”谐音“逢冤”,逢上了薛蟠这个薛家的呆霸王,可真是逢上了冤家。作者使用“英莲”、“冯渊”两个名,是利用谐音寄寓着对两个不幸有情人的深切同情。

“霍起”这个人物一出现,就是“祸起”,甄家就丢了女儿,继而遭了火灾。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人、卜固修,是一帮子“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家伙。而粮房书办则是詹会,这个人只知道“沾惠”,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也就是“不是人”。贾化则是满口的“假话”。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惜”。

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个人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宝玉”二字寄托着贾府这个贵族世家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却是“假”的。“贾宝玉”这个名中暗示着叛逆的性格。“黛玉”中有“宝玉”的“玉”,意在取其清纯、洁净;“宝钗”中有“宝玉”的“宝”,意在取其富贵。三个人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牵连,这已经说明了三个之间纠葛不断、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过这些人名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一书使用语言的深度,即使是人的名字的选用,曹雪芹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3:33

“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三顾茅庐”又作“三顾草庐”,是最常用的成语。多数人认为“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看望诸葛亮,这里的“顾”就是“看望”。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解释到位,并不是恰当的解释。“三顾茅庐”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三问茅庐”,而不是“三拜茅庐”、“三看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于诸葛亮自己写的著名的《出师表》,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咨”就是问、询问,“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我当时的局势。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确切地说是看望了诸葛亮,但是,看望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向诸葛亮咨询。“问”才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将“三顾茅庐”解释为三次到茅庐询问,才是恰当的。这样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顾”与后面的“咨”正好形成了呼应,表述才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顾”最常用的义项的确就是“看望”,但是,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义项,就是“问”。

释“顾”为“问”,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举出不少例子的。《国语·晋语八》:“訾柘死,范宣子谓献子曰:‘昔者吾有訾柘也,吾朝夕顾焉。’”范宣子说的意思是,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咨询了。而绝不是说,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看望了。杜甫写诸葛亮祠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可以说是对“三顾茅庐”最好的解说。“顾”的宾语是“计”,这“三顾频烦天下计”,怎么也不可以解释为“三拜频烦天下计”,只能说是“三问频烦天下计”。现在常用的“顾问”是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顾”就是“问”,“问”就是“顾”。当顾问的人,责任就是解答别人的咨询。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4:44

为什么称火炮为“神威无敌大将军”

为什么称火炮为“神威无敌大将军”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厅内有一门大铜炮,炮身有满汉两种文字:“神威无敌大将军”、“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从西清《黑龙江外纪》中可以得知,这是当年雅克萨战争中用过的铜炮,是17世纪我国各族军民抗击沙俄侵略的证物。

“神威无敌大将军”是铸造的铜炮,炮口外径275毫米,内径110毫米,炮筒前细后粗,最粗处外径345毫米,全长2480毫米,重达一吨。炮身中部有双耳,炮尾呈球形。可装药2千克,铁弹重2?7千克。炮膛内还有一枚实心炮弹,炮弹直径90毫米,重2700克。为国家一级文物。1975年,在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的废铁堆中,发现了这门大炮。

称大炮为“将军”,始于朱元璋。

至迟在808年,含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制成。火药发明以后,至公元10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用火药来制造兵器。明万历年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

1335年,起义刚三年的朱元璋得到了几十支火龙炮,“势若飞龙,洞穿层革”,威力很大。朱元璋看后十分高兴,觉得如果军队装备上这样的火器,则“取天下如反掌”。于是,下令如果战斗中大炮有效果,就封这些炮为大将军。从此,火炮就有了正式的封号。

大清康熙年间,国库充实,铸炮数量大增,种类繁多,皇帝也经常赐给炮“将军”的封号,比如制胜将军炮、威远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神威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等等,每年秋天,朝廷还派大臣到卢沟桥祭祀大炮。八旗军出征,要在前一天推大炮到军帐前,陈列牺牲供物献酒于炮,领军主帅还要亲自向大炮三次揖拜。战斗获胜,则为大炮披红,以鼓吹迎之,然后上奏请赏给“将军”封号;如果战败,大炮也要受到惩罚,少的打棍子一百或八十,多的要打八百至一千。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设立了“炮兵部队”——火器营。

《黑龙江外纪》记:“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皆有炮。曰神威无敌大将军,齐齐哈尔、黑龙江各四位。”“然则今日库贮炮具,皆平定罗刹故物也。”“其雅克萨城所获罗刹炮三位,乌宁克尔、珠尔亨等处获罗刹炮二位,并残毁。子母炮一百九十五位,行营炮四位,皆齐齐哈尔库贮,永远不动。”

1682年,远征罗刹(俄罗斯)的红夷大炮抵达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城),1684年调驻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设置了火器营,设参领一人,协领三人,佐领、骁骑校各16员。1685年,200门大炮从齐齐哈尔运到雅克萨前线,参加反击战争。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4月清廷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水陆军3000余人由黑龙江城(今爱珲)出发,5月22日进围雅克萨。24日,清军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等火炮从三面轰击,杀伤城内100多人,摧毁所有城堡和塔楼。第二天早晨,清军又在城下三面积柴,声言要火攻。托尔布津招架不住,乞求投降,率600余人撤往尼布楚。被沙俄侵略军窃踞长达20年之久的雅克萨重返祖国。

俄军撤回尼布楚后,又拼凑兵力,同年八月再窜进雅克萨,在旧址上筑起城堡,四处烧掠我边民,无恶不作。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6月,清军2000余人和福建藤牌兵400人再次进抵雅克萨城下,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等火炮日夜向城内猛轰。鏖战四昼夜,800俄军只剩下百余人,托尔布津被击毙。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夏,俄军残部退回尼布楚。

两次雅克萨战争结束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齐齐哈尔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建设了炮库,雅克萨战争后运回的四门大炮安放在库内。

嫩江县科洛站老人,从先人口述中得知,当年运送大炮,每门炮用12头牛拉,炮车的辙有二尺宽,车轨宽六尺多。大车走后,车辙长出三溜白草。

DGGS 发表于 2009-5-28 13:15:35

更多内容请看https://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66249.html

exukamun0095 发表于 2009-12-29 08:36:49

還有?

還有?不是把?:12: :12: :43:

zgpla 发表于 2010-1-3 17:11:42

貌似。。。。。。 :37:

juliozhe 发表于 2010-3-26 12:10:48

妈的,这帮畜生,大炮也挨板子,真是过劲了。。。。。。。。无语

wellaog 发表于 2010-8-6 15:14:23

原帖由 DGGS 于 2009-5-28 13:14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为什么称火炮为“神威无敌大将军”
https://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0:40 新浪读书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设立了“炮兵部队”——火器营。

好像明朝就有专门的炮兵部队了吧——神机营。

中华帝国 发表于 2010-11-30 21:19:16

这么强大的炮兵竟然打不过英国人,悲哀啊

96nn 发表于 2010-12-1 10:52:56

清朝的炮兵一点都不强大。{28} {28}

尼古拉斯 发表于 2010-12-25 09:40:45

明朝的大炮还很先进...
但是努尔哈赤被打伤了后清朝人怕天地会用大炮轰自己
所以就严禁发展大炮...
所以教导我们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啦{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