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高门士族的前世今生
作者:嫣红1969以前除了必须要读的教科书,从未留意传统的历史典籍。懵懵憧憧中,以为中国传统的地主就是小说里的周扒皮,半夜鸡叫,逼迫贫雇农为他昼夜辛劳,以为中国的贵族就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姐姐妹妹们做胭脂水粉,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
后来看了不少反映一战二战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外国电影,心中一次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振撼,生死关头,贵族军官们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即使弹尽粮绝,即使敌人的坦克离自己不到一米,也要坚守阵地,决不后退,那种热血澎湃的阳刚之气,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让年轻的我们常常泪眼婆娑。后来阅读有关的历史典籍,才知道早在一战前德国的容克贵族也基本上是军事贵族,在帝国时代,皇子、亲王、贵族子弟,无不从军入伍,“士兵供职军伍,则乡里咸以为荣”,“其佩勋章而服军服者,在朝荣宠有加,在野则礼敬不懈”,作为军人,酒食只付半价,国家为你养老,死后为你抚恤,军人无疑是当时社会上最荣耀的职业,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军人也要为军人的荣誉付出最大的代价。作为军队灵魂的德国军官们,酷似历史上的斯巴达人,无论出身多么显贵,也不会留在“大观园”中娇生惯养,往往八九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入少年军校,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高级军校和军事学院继续深造,通过艰苦卓绝的实际锻炼和总参谋部的长期培训,才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德国军官,战斗时成为谁与争锋的宝剑,和平时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即使二战后的德国满目伧痍、满眼废墟,短短几十年,它又站起来了,因为它的脊梁没有倒下,它又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发达国家。抚今追昔,多少民族国家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中灰飞烟灭,而日尔曼民族依然青春常在,使人由然而生“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感慨。
当我终于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后汉书》、《旧唐书》时,竟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继而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塞外孤城的凛冽寒风中,耿恭闭城自守,“当匈奴之嚰,对数万之觽,连月踰年,心力困尽”,四周群胡环绕,围成铁桶一般。匈奴单于派使者告诉耿恭,“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耿恭把匈奴使者拉上城头,亲手击杀,“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大汉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救出了大汉的忠臣义士,耿恭和守城士兵回到玉门关时,形容枯槁,衣履穿决,只剩下十三人。(耿恭出身名门,是名将耿弇之侄。耿弇是东汉开国功臣,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大唐帝国到了风雨飘摇的唐僖宗时期,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进入了长安城,屠尽宗室,乱杀无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出身高门士族的凤翔节度使郑畋,给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鲜血写成的效忠誓言,率领唐军在龙尾坡(陕西岐山县东)与黄巢军队展开血战,一战就让黄巢军伏尸两万,一举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未能让黄巢“宜将剩勇追穷寇”,坐稳大齐政权的皇帝宝座。后来唐僖宗召集李克用的沙陀军起兵勤王,屡破农民军,一战就让黄巢军队伏尸几十里,走上了最后的穷途末路。对于黄巢这位“私盐贩子”出身的农民领袖,我们实在应该庆幸他的灭亡。他占领广州以后,世代在此经商的12万阿拉伯及南亚商人被农民军屠杀殆尽,放眼全世界,这种“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不会被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所接受。黄巢当然仇恨贵族,但他只是仇恨自己没能成为贵族,他占领长安后,姬妾尽为勋贵女子就是明证。很难想象,一个把人放在石臼里捣碎、充作军粮的起义领袖,一个为一首诗就能杀掉三千文人的起义领袖,一个血洗长安、几乎导致民无遗类的起义领袖,会成为一个仁慈爱民的好皇帝,会让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乐的好日子,比之唐朝的李姓皇帝,黄巢只会更凶恶更残暴,带给黎民百姓更多的离乱和痛苦,而能够清醒认识这一点、誓死捍卫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如宰相郑畋等人,恰恰来自高门士族(郑畋如果愿意投降黄巢,同样能够做大官)。他们在大唐帝国的危难时刻,奋不顾身,出生入死,以坚定的信仰、勇敢的行动,向大唐的君主和百姓奉献了血写的忠诚。
大唐帝国能够多次渡过艰难险阻,精英政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政治精英的士族是大唐帝国高瞻远瞩的优秀群体,从裴度平淮西,到李德裕平刘稹,处处显示了大唐士族卓越的执政能力。“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大唐宰相裴度许下的豪言壮语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平淮西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大唐宰相李德裕即使被流放到岭南,他的政敌也无法抹杀贫寒之士发自内心的拥戴。大唐的士族如同宏伟宫殿的坚固柱石,支撑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辉煌,他们象英国“日不落时代”的军事贵族,他们象一战前夕德国的容克贵族,他们象二战时期美国的名门子弟(例如约翰·肯尼迪),坚定执着,勇往直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许辉煌的历史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创造出来,所以大唐的军事贵族与英国、德国的军事贵族表现了惊人的共性,出身太原王氏的大唐名将王方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是同样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维写出的传世名篇,生动勾画了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唐男子争相投身军旅,以建功塞外、万里封侯为人生最大的荣耀(英国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向那些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国民授予勋爵的惯例),王方翼被裴行俭慧眼识珠,顺利达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别帅李遮匐联合吐蕃人进逼安西都护府,大唐朝廷打算派兵征讨,裴行俭提议见机行事,主张智取。他成了朝廷任命的安抚大食使,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在裴行俭的要求下,王方翼担任了此行的副使。一干人路过裴行俭当年任职的西州时,一下子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随他们一起西行,又以打猎游乐为名,召集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镇的胡人子弟近万人,迅速向阿史那都支的营地靠近,在阿史那都支犹豫未决之际,一举抓获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李遮匐闻讯,只得弃械投降。两位智勇双全的大唐将军,就这样兵不血刃,依靠当地土著,以夷制夷,完成了此行的目的,这与德国曼施坦因计划剑走偏锋、迫降法国政府的闪电战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唐军队就这样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战争。
阿史那都支等人被裴行俭押回长安,王方翼作为检校安西都护留在当地,修筑军事重镇碎叶城。历时50多天建成的碎叶城,“纡还多趣以诡出入”,西域胡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修筑城池,对于王方翼来说,本来就是驾轻就熟,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实干家,会打仗的将军同样是个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王方翼出生的太原王氏(祈县王氏)在有唐一代是第一等的高门,声势之盛,连皇帝也眼红心热。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朝廷颁下诏书,禁止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自为婚姻”,管闲事管到山东士族的婚姻上去了。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嫁给了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唐太宗的女儿,也有嫁给祈县王氏的,唐文宗曾忍不住口出怨言,“大唐李氏立国已经二百年了,但是愿意跟皇族结亲的人竟然比愿意与王氏等大族结亲的人要少得多”,由此可见王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声望。但王方翼显然不是同安大长公主的嫡出,所以他的父亲王仁表刚刚去世,他就和母亲一起被公主赶到王家的凤泉别业。(幸亏是富贵人家,不然岂不是要赶到街上做乞丐?)年幼的王方翼成了当家的小小男人,他与仆人们一起劳动,开垦田地,种植树木,“既完墙屋,燎松丸墨”,成为一方富户。后来他担任夏州都督的时候,发明了人力耕地机械,代替牛耕,世称耕架代牛,力省而见功多,很快推广开来,百姓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不至于抛荒土地,导致饥寒交迫,这实在是添砖加瓦的善举,对于百姓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方翼当然不会置身于隋唐时期贵族子弟浓厚的尚武风气之外,他勤练骑射,很快脱颖而出。同安大长公主去世后,他和母亲回到了长安。一次夜里出行,看见一个身高丈余的怪物,他不慌不忙,拉开弓箭,射中了怪物,走近一看,原来只是一副配木。唐太宗听说了这件事,提拔他为朝廷的右千牛,王方翼从此开始了建功立业的漫长历程。
唐高宗永徽年间,王方翼的母亲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令王方翼十分伤心,竟至病倒,高宗知道后,专门派御医为他治疗,虽然高宗当时的皇后王氏是王方翼的远房堂妹,但唐高宗未必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王方翼格外亲善,后来武则天以掐死自己女儿为代价,夺走了王氏的后位,随即杀害了王氏和萧氏,王方翼作为废后的亲戚,终高宗一生,官位不断升迁,应该说是高宗极力维护的后果,高宗在武则天的教唆下可以害死自己亲舅舅长孙无忌,对王方翼却格外青眼,除了拉拢豪门士族的功利性目的以外,高宗对王方翼本人应该是非常喜爱和信任的,事实证明,王方翼完全当得起这种信任。
显庆四年,凉州长吏赵持满因为与长孙无忌有亲戚关系,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陷害下狱,严刑拷打后死在狱中,尸体被扔到了城西,他的亲戚六眷中没有一个前去给他收尸。王方翼收敛了他的遗体,按照礼节把他埋葬了。当时自然有人向上打了小报告,唐高宗深受感动,不让别人据此追究王方翼。“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王方翼这种坚守信念的名门子弟在那个时代能够尽展其才,实在要感谢奋发向上的大唐社会没有泯灭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在心田的某个角落,依然能够保留善良和侠义的情怀。
“忠君爱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当中。王方翼任肃州(今甘肃酒泉)刺史时,为这个词语写下了完美的注脚。当时的肃州,“州城荒毁,又无壕堑”,经常被突厥骑兵骚扰。王方翼按照兵书的要求,带领士兵修筑城墙,设置烽火,深挖沟渠,引水环城,构成护城河。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当然不如战场上的拼杀来得刺激,但正是这些坚固的工事减少了多少边镇士兵的伤亡,避免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的命运。仪凤元年,河西走廊一带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蝗灾,饥民遍地,很多人投向了王方翼治下的肃州,王方翼来者不拒,他开仓放赈,修建了数百间房屋给饥民居住,竭尽所能,使饥民免于饿死。当时,其他州县的饥民饿死的不在少数,而留在肃州的饥民大多数都渡过了饥荒,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救了多少平民百姓。政治的清明,让多少人受惠,而政治的腐败,让多少人遭殃。如果别的受灾州县能象王方翼这样作为,又何至于有这么多百姓饿死?权利是上面所赐,官员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实在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之一,王方翼凭着良心和责任为百姓做事,实在配得上当地百姓为他书写的颂德碑文。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十个部落跟随阿史那车薄举兵反唐,围困了西北边陲的弓月城。王方翼率军出征,在伊丽河与西突厥军队遭遇,唐军势不可挡,一次斩首千余级。西突厥伙同咽曲三姓,拥兵十万直扑过来,王方翼率军撤退到碎叶城附近的热海,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风云变色的血战。敌人的流箭射进了他的手臂,他马上用佩刀削去,以免自己的受伤影响军心士气。激战间隙,他获悉了一个重要情报,部下的七千胡人士兵打算绑架他,去投奔阿史那车薄。王方翼临危不乱,假装发放军资,把这些人召到军中,依次绑起来斩首,当时狂风呼啸,军中乘风振鼓,迅速处决了这些内奸,避免了临阵倒戈的可怕局面(后来的怛罗斯战役就是如此)。随后,王方翼委派副将分道袭击,几路重拳之下,敌军“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唐军抓住突骑施等酋长300人,把西突厥军打得七零八落,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当年大唐帝国的健儿是何等的英风飒爽啊,他们是天底下最勇武最坚毅的男人,到了今天似乎已经成为绝唱。
西域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议事。在奉天宫,皇帝招待自己喜爱的臣子一起吃饭。高宗看见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迹渗出,连忙追问其故,王方翼讲述了热海苦战的情况,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细察看他的伤口,感动不已,他动情地说,“方翼是我的亲人呐”(仅仅以血源而论,他俩隔了八竿子之远)。
太平的日子总是十分短暂,外患才除,内忧又至。绥州的白铁余通过邪教起家,自称光明圣皇帝,组织信众,攻县城,杀官吏,朝野振动。王方翼和程务挺率兵进剿,“火其栅”,一举荡平了乌合之众,俘虏了装神弄鬼的白铁余(少数民族)。王方翼进封太原郡公,这时,他已经达成了那个时代男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他文武双全,是名重当世的书法家,与魏叔琬齐名,即使在和平年代,作为文臣,他也应该非常出色,出将入相,在汉唐时代虽然颇为常见,那个时代的男人,也颇有意兴飞扬的豪迈,但出众如王方翼者,又有几人?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坐在轿子里指挥士兵打仗,屡战屡败,送银送绢,宋人能在游牧民族的攻势面前苦撑那么久,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重文的最终后果没有让汉人更文明,反而让汉人更野蛮,而且是那种令人不耻的野蛮,猎猎唐风,已经成为后人遥远的梦想。
王方翼的最后一次出征是进攻犯边的阿史那元珍,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府库中没有完整的铠甲,王方翼“断六板,画虎文,钩联解合”,敌人马匹蓦然一见,受惊狂奔,阵势顿时大乱,唐军一鼓作气,俘获敌人两员大将,桑乾、舍利两个部落被迫投降。塞外的落日照着唐军胜利的大旗,见证了一位大唐将军每战必胜的光荣业绩,这一刻,他已经不朽,他的人格与他的战绩一起光耀千秋,战争时他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和平时他是造福百姓的实干家,他可以是百炼钢,他可以是绕指柔,他不会象一些为所欲为的将领,战时解救危难,战后成为祸害,因为他的意志足以控制他的妄念,这可以说是文化的力量,这可以说是文明的熏陶,使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和梦想。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公元684年9月,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大杀其亲戚同党。程务挺牵连在内,在边关驻地被杀,武则天“籍没其家”。王方翼与程务挺素有交情,武则天找到了借口,将王方翼逮捕下狱,然后将其流放崖州(今海南琼山),王方翼走到半路就病逝了,一代名将,客死他乡。以武则天杀害亲子的狠毒,斩草除根的惯用手段,能够放过王方翼的家人子女,已经是非常少见了,可见王方翼的人格魅力,即使女皇站在敌对立场,也不可能做到视若罔闻。后来王方翼的儿子通过科举入朝,武则天也没有蓄意加害。神龙初年,唐中宗恢复了太原郡公的爵位,给去世十年的名将送去了一份迟到的安慰。惊才绝艳的人物宛如流星飞逝,再也见不到他灿烂的光华,军事贵族随着大唐帝国的灭亡而悄然隐没,科举制度的兴盛,使从此以后的中国只有文化概念上的贵族,书生们由童生到秀才,由秀才到举人,由举人到进士,由进士到状元,在千篇一律的古文中渡过了索然无味的一生,当年的金戈铁马仿佛是别人国度发生过的事情,与今生今世产生不了任何关联。
当我阅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乔治.布什的传记时,竟然吃惊地发现了大唐军事贵族的影子。约翰.肯尼迪出身麻萨诸塞州的富豪之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二战时,他报名入伍,因为以前效力橄榄球队时留下了背伤,遭到军队的拒绝,他再三努力,才进入了美国海军,参加过多次战役。1943年8月,肯尼迪上尉指挥的PT—109鱼雷快艇被日本驱逐舰打成了两段,肯尼迪身受重伤,依然全力帮助战友们脱险,他用牙齿咬住一个伤员的救生带,在冰冷的海水里游了3英里,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才一起虎口逃生。他成了二战的英雄,获得美国的紫心勋章,而他的哥哥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乔治.布什是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远房表兄,是位虔诚的圣公会教徒。出生于富豪和参议员家庭的乔治.布什,在二战时期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小青年,他完全可以在美国国内谋一份平平安安的工作,却毅然加入美国海军,成为一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1944年他驾驶的飞机被日本军队击落,他跳伞后遇到美国潜艇,才化险为夷,他的几位年轻同僚,在飞机中弹后跳伞逃生,不幸被日军俘虏,变成了残暴敌人的口中餐。乔治.布什成了年轻的二战英雄,青春焕发的美国富家子弟们,满怀理想,舍身许国,他们是美国的光荣和梦想,他们是几代青年的楷模和榜样,他们不当总统谁能当总统?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他们追求、他们的奋斗,托起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伟大国家,如果我们能摆脱“肉食者鄙”的思维定势,摆脱“黄巢”们灌给我们的迷魂汤,我们一定能看到他们对世界的伟大奉献和牺牲,“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是大唐军人的豪言壮语,也是美国精英的实际表现。 会不会长了点,倒是好看。最后两段正宗的蛇足。作者自己似乎极看重,不好砍去。 原作者不太了解门阀士族,所以很多硬伤。1。唐代精英政治的色彩并不是那么浓厚,是处于一个转折期,牛李党争有人就说是士寒之争,这也说明了寒门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贵族政治向科举制转型,是因为唐室自己出身不高贵,唐初修氏族志唐太宗就受了一肚皮的气,硬是用行政命令把崔卢拉下一等一的地位,但行政手段还是比不过社会影响力。唐室把自己攀附成源出陇西李氏,但也不敢说得很清楚,明摆着是攀附,即便是,也不是嫡出,根本就拉不上号的。而且即使是唐室所攀附的陇西李氏本身,也算不上一等一,陇西李氏是由关中入魏到中原的,家世渊源根本无法和山东氏族比,算不得汉魏旧门,只是靠官当得大,然后极力和山东氏族联姻才混上台面的。孝文帝定四姓,陇西李氏星夜骑骆驼赶洛阳,还是没选上,还落下了个“驼李”的笑柄,在唐朝时,才好不容易把四姓中根基浅薄,来路可疑的太原王氏拉下来,跻身四姓(或许想攀附他们的唐室也助了点力)。正因为唐室出身无法和山东旧门比,所以就极力造就陇右集团,提拔平民,开科取士,打击门阀。2。原作者把太原王氏捧得太高了,一等一,这个词可不能乱用。唐朝时的太原王氏已经不行,被挤出四大姓,如果算五大姓,王氏到可来点缀一下,崔卢李郑王。魏晋时的太原王氏可算一等旧家,中原世家,永嘉南渡入南朝,那在南朝是没得说,王谢桓庾,其中王谢长久,桓庾短促,而王家又略胜谢家,算得南朝的中原世家第一。但就整个中国士族地位来讲,太原王氏还是比不得清河崔,范阳卢,那两家实在是根基深厚,家大业大,所以就只能留在中原,坞堡自守,在北朝宣我汉家门风。南渡的中原士族相对来说还不算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好搬一点。唐朝时的太原王家就更不一样了,那来路都可疑,人丁也不旺。南朝时太原王家被刘裕灭门,只剩王慧龙一根独苗入魏,北朝认人,请来士族老大崔家的崔浩来认,没办法,怎么说也得为王家旧门保个根吧,不能就这么绝了,就看他鼻子大,符合王家人的特征,就认了,哪怕后来南朝又有来人说他是个私生子也顾不得了。而且自那以后,王家一直人丁单薄,“三世一身”。贵族世家最讲究的就是家学渊源,谱系分明,一来来历不明(魏书或北史,说这一段事的时候都要加上“自云太原晋阳人也”“其自言也如此”“自言如此也”),二来不是嫡出,连庶出也不是,是个私生。这就注定了入魏以后的太原王氏地位要低于崔卢郑。时人多呼其汲镂王家,是银质金饰的意思,就充分说明了问题。3。唐室和王家联姻并不说明王家门第高声势胜,而恰恰说明了王家相对好入手,好联姻。唐时真正一等一的高门士族是看不起唐室的。唐室本身不是氏族出身,而且门风胡气盛,乱伦通奸比比皆是,而士族是最重门风,重汉风的。从门第上看,唐室就不入士族法眼,而况门风又如此败坏。唐室倒屡次想与崔卢郑等士族联姻,但每每败兴。唐文宗就曾为太子永向荥阳郑氏求婚,但郑氏就不肯,要把女儿嫁给与自己门第相配的清河崔氏子。原文作者写的那句唐文宗的话不是那样说的(怀疑作者是不是有意要捧太原王氏),那是唐文宗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士族时说的:“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见太平广记)清河崔,范阳卢乃是士族大家的代名词,那是真正一等一的诗礼传家,汉魏旧门,真正的世家。太原王氏因为入魏以后来路不明,加之人丁一直不旺,所以等而下之,但之前那可不一样,那也算旧门,入魏以后的太原王氏的银质金饰的形容很贴切,毕竟祖宗的老本还是很可吃得的。至于陇西李氏,那就更等而下之,族源上说就不是中原世家,更非汉魏旧门,魏晋旧籍。但毕竟还算得上世家,而唐室李家就想攀人家,也不是那么好攀的,干脆最后直接找上李耳,还把道教地位拔得无限高,这就有点小孩子赌气的味道了 呵呵原来这样。险些被唬了。唐人的精神似乎受惠于魏晋颇多,沿自隋朝的体制加上稍开明的国君,前半截的唐朝对外之强悍让人神往。PS:最近似乎流行“贵族”一词,不知王孙可不可以说一下对它的定义 贵族中外差异有,但共同的一点都必须是这个家族有悠久的历史,谱系传承分明,祖上受过封,家门有自己的传统和门风。至于现世有没有钱,有没有高官厚禄,意义都是零。现在一个人,哪怕再有钱,官当得再大,或者学问再深,教养再好,但如果数不出自己家族的来历,祖上没有数得出来的人物,家族没传统,那都充其量只算暴发户,不是贵族。中国说三代出一个贵族,英国谚语说500 YEARS MAKE A NOBLE 其实说白了所谓贵族就是出身决定论,哪怕今生再穷,个人品德再坏,如果出生在贵族家庭,那还是贵族,否则,就算再有钱,再完美,也不算贵族。美国是个平民社会,没有欧洲那样的贵族传统,但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贵庶阶层,所谓的OLD GOLD和NEW MONEY的区别就是,还有那个很有名的词FOUR HUNDRED(400大家),不是那个圈子里的,再有钱也不是上流社会。在古代,教育不普及,因此学术只能被垄断在少数有条件的人手中,他们的头脑和品德也因此确实可能会比一般庶民阶层要高,家庭的所熏染积淀下来的门风也要文明优雅,那时候,贵族政治确实有一定的意义,他们确实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但在我们伟大的汉族发明了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后,在教育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在媒体影响无所不在的地球村,贵族和平民的教育品德等各方面已不存在什么差异,平民政治,民主才是进步的,大家都有能力思考,都受过教育,贵族的品德也未见得高过平民。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克林顿的平民出身总被人嘲笑,小布什则是当之无愧的世家子(当然,这是美国的世家子,在英国贵族眼里,他的出身也基本上等于零)。但两个人的政绩谁大?在现代社会,平民的才干完全无愧于贵族,平民政治才是先进的。平民政治,早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全面实施了,那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纸和印刷术,可以更加普及教育,完全有条件搞了。所以说平民政治是更高阶段的,因为首先需要技术的领先,教育的普及,才有条件实施 哦。一个家族做到有名望就很难。古时的贵族子弟大概都会做些什么,所谓贵族气质又该是怎样一回事呢?与皇室攀亲大抵是好处比较多的,况且李家在历朝历代皇帝的里出身也不算是太差的了。纵然看不起天子的门第,肯拒绝这样的婚事,想来那时的社会是有些风度和骨气在的。 这么说来,贵族一词放在现在社会已经是没有含义了。贵族政治已经不可想象,那么精英政治呢,是否仍有价值 我觉得原文作者的结论有问题,当然,这也是对历史不了解造成的。作者觉得在古代是科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中国应该把贵族制度一直搞下去,殊不知,在当时的世界,中国的科举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为科技的领先,才有条件把教育更普及,才有条件向平民政治转型。没条件的国家根本搞不了平民政治。魏晋门阀就是由于纸张和印刷还没有全面普及,学术完全无法普及,某个家族专治诗经,某个家族专治尚书,形成了自己家族的学术传统和领先地位,朝政也只能向这些掌握了知识的上层倾斜,代代当官。外人根本无法参与。那时候,贵族制度当然适合,唯才是举嘛。到了教育相对普及,平民中也有人可以有条件治学,那当然要让更多更有才干的人参与进来。一句话,唯才是举。在纸张和印刷术没有普及的时候,有才的仅限于贵族圈,那时候就是贵族政治。到了教育普及后,还是唯才是举,平民也有了能力,当然要搞平民政治。而不是先天上贵族就比平民要高。所以说,唯才是举,而不是唯贵是举。说白了,纸张印刷术和教育普及前后的贵族政治和平民政治都没错,都是搞的唯才是举。但要以作者那样的结论,在纸张印刷术普及后中国还要继续贵族政治,甚至说贵族政治比平民政治要好,中国的科举造成中国的落后,那才是荒谬的。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者看问题太僵化孤立了 作者的推论完全是无厘头,作为一种感伤式的追忆是不错的,真想要得出什么结论就不必了。掐头去尾专挑里面煽情的地方看,还是好文一片 嗯,作者文笔不错,可以当热闹看 很久不见王孙说这么多话了,难得王孙好兴致,谢了 正好原来有段时间对魏晋门阀士族问题很感兴趣,所以就来讨论一下:)几年前国内出了本书,叫《格调》,是翻译美国一个社会学家写的书,就是讲的美国社会中的阶层问题,里面讽刺意味很浓,对美国各阶层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等等都介绍得很详尽,但也给国内小资们提供了一个意淫西方贵族的范本。没想到现在还这么火啊 最近读了些有关王天翼的文章,无愧真男儿一词! 哈哈,何如南八?“敢笑荆轲不丈夫,好呼南八是男儿”南八南八,名将之花。千载之下,雄姿英发! 南八?南霁云么?不太熟。。回去做功课去 相比南八,我更喜欢张巡 都是好汉。我更喜欢南霁云的神勇和那份“将以有为也”的遗憾 知不知道宋朝的杨业?号称"杨无敌",一死以明心志,也是一条好汉
页:
[1]
2